空生老病已忘言,何处如今有偈篇。
要会从来无一字,溪边杨柳密笼烟。
空生老病已忘言,何处如今有偈篇。
要会从来无一字,溪边杨柳密笼烟。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赵抃所作,名为《行甫索颂卷》。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迈体弱、饱经风霜的老人,面对疾病与衰老,他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岁月的无情。
“空生老病已忘言”,开篇即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主人公的状态——在生命的晚期,面对不可避免的老病,他或许已经失去了语言的力量,无法诉说内心的感慨与体验。这种“忘言”的状态,既是对生命尽头的无奈描述,也是对人生经历深刻反思后的平静接受。
“何处如今有偈篇”,接着诗人提出疑问:在这样的境遇下,何处还能找到能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寄托精神追求的偈语或诗歌?这里不仅是在询问外在的形式,更是在探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归宿。
“要会从来无一字”,这一句是全诗的核心,揭示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他认为,真正的领悟与理解,并不需要借助文字,甚至可以说,文字本身可能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非其本质。在这里,“无一字”并非指没有文字,而是强调了超越文字表象,直接触及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它暗示着,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往往来自于内心深处,而非外在形式的堆砌。
“溪边杨柳密笼烟”,最后以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收尾。溪水潺潺,杨柳轻摇,烟雾缭绕,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安宁,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综上所述,《行甫索颂卷》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生命、衰老、理解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春意满南国,花动雪明楼。
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
十里寒星相照,一轮明月斜挂,缥缈映红球。
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
艳神仙,轰鼓吹,引遨头。
文章太守,此时宾从敌应刘。
回首升平旧事,未减当年风月,一醉为君酬。
明日朝天去,空复想风流。
阿环家住阆风顶,绛阙瑶台相接。
翳凤乘鸾人不见,隐隐霓裳云衱。
秀骨贞风,长眉翠浅,映白喉红颊。
非烟深处,渺然云浪千叠。
一笑徐福扁舟,春风空老尽,当时童妾。
骨冷魂清惊梦到,同看碧桃千叶。
寄语青童,何时丹就,为我留穷笈。
天鸡催晓,却愁吹堕尘劫。
千古钓台下,老尽去来人。
倚空绝壁,朝暮秀色只如春。
高挂瀑泉千尺,洗到云根山骨,无处着风尘。
秋尽玉壶冷,别是一乾坤。
问当日,中兴将,汉功臣。
云台何在,寂寞谁复记丹青。
争似先生标致,长共清风明月,不减旧精神。
无限兴亡意,舒卷在丝纶。
世事难穷,人生无定,偶然蓬转萍浮。
为谁教我,从宦到东州。
还似翩翩海燕,乘春至、归及凉秋。
回头笑,浑家数口,又泛五湖舟。
悠悠。
当此去,黄童白叟,莫漫相留。
但溪山好处,深负重游。
珍重诸公送我,临岐泪、欲语先流。
应须记,从今风月,相忆在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