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骨支秋,微吟向晚,诗心暗落斜晖。
一发江南,有人寻梦依稀。
流连晓风残月,怕归来、霜雪沾衣。
重回首,只青芜欲断,烟柳成围。
萧寂板桥流水,渐冷枫千树,红上渔矶。
点笔秋光,画图风景应非。
栖乌夜寒自唤,绕乔林、只怎孤飞。
惆怅处,听庭花新唱,远韵依微。
病骨支秋,微吟向晚,诗心暗落斜晖。
一发江南,有人寻梦依稀。
流连晓风残月,怕归来、霜雪沾衣。
重回首,只青芜欲断,烟柳成围。
萧寂板桥流水,渐冷枫千树,红上渔矶。
点笔秋光,画图风景应非。
栖乌夜寒自唤,绕乔林、只怎孤飞。
惆怅处,听庭花新唱,远韵依微。
这首《声声慢·秋感》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词人叶恭绰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美景象,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开篇“病骨支秋,微吟向晚,诗心暗落斜晖”,以病态的身体支撑着秋天的寒意,傍晚时分低吟浅唱,诗人的灵感仿佛随着夕阳的余晖逐渐消逝。接下来,“一发江南,有人寻梦依稀”一句,将思绪拉回遥远的江南,暗示着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流连晓风残月,怕归来、霜雪沾衣”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徘徊于晓风残月之间,担心归途中的霜雪会沾湿衣裳,既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敏感,也隐含了对人生旅途艰辛的感慨。随后,“重回首,只青芜欲断,烟柳成围”则通过回首所见之景,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留恋与不舍。
“萧寂板桥流水,渐冷枫千树,红上渔矶”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寂静与凄凉,板桥上的流水、渐冷的枫树、红艳的渔矶,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而哀愁的画面。最后,“点笔秋光,画图风景应非”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与记忆中景象差异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无奈。
“栖乌夜寒自唤,绕乔林、只怎孤飞”描绘了夜晚乌鸦在寒冷中独自呼唤的情景,以及它们围绕着高大的树木孤独飞翔的场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结尾“惆怅处,听庭花新唱,远韵依微”则以听闻庭花的新歌和远处微弱的韵律,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
整首词通过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鹤城九峰俱有名,后来鹤峰名更清。
鹤峰只在九峰里,题品往往由先生。
鹤峰鹤城相对起,烟水四周三百里。
峰前一径画图开,翠竹碧梧清似水。
先生藏名三十年,鹤亦周旋云水间。
一声此日彻天上,回首翻愁蕙帐閒。
蕙帐閒兮猿亦惊,作歌为尔谢山灵。
不须驰烟向驿路,不须移文到山亭。
君不见九苞鸣鸟本在丹山外,终为箫韶仪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