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隋国命促,再传已非君。
储皇值根本,簸弄由他人。
伤哉䜛佞口,得间父子亲。
向使二君在,汉唐尚称臣。
如何望思台,泫然泪沾巾。
江充族竟灭,沉冤果何伸。
秦王亟承统,喋血至禁门。
获罪不少贷,元功宁足论。
秦隋国命促,再传已非君。
储皇值根本,簸弄由他人。
伤哉䜛佞口,得间父子亲。
向使二君在,汉唐尚称臣。
如何望思台,泫然泪沾巾。
江充族竟灭,沉冤果何伸。
秦王亟承统,喋血至禁门。
获罪不少贷,元功宁足论。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悲哀。诗人选取了秦、隋两朝的更迭作为背景,以“秦隋国命促”开篇,点明了这两朝国祚短暂的特点。接着,“再传已非君”一句,暗示了政权更替之迅速,王朝兴衰之无常。
“储皇值根本,簸弄由他人”描绘了太子(储君)本应是国家未来的根基,却因权谋者的操纵而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暗含对权力斗争中牺牲者的同情。诗人进一步指出,如果这两朝的君主能够坚守本心,不被小人左右,那么他们或许能像汉唐一样,成为其他朝代的臣服者。
然而,“如何望思台,泫然泪沾巾”一句,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深感慨。望思台,本是古代帝王思念先祖或反思过错的地方,此处用来象征对历史教训的追忆与哀悼。诗人以泪沾巾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反思。
最后,“江充族竟灭,沉冤果何伸”和“秦王亟承统,喋血至禁门。获罪不少贷,元功宁足论”两组对比,分别提到了江充事件和秦始皇的悲剧,前者是冤屈最终得以昭雪的例外,后者则是权力斗争导致的无辜牺牲。这两句不仅深化了对权力斗争后果的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正义与公正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权力、人性、历史教训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