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翁居山厌嚣俗,绕屋丛栽万竿竹。
藤床木几足清赏,诗书为粱竹为肉。
竹成不作鶠鹜栖,凤生已即鸣阳枝。
枝头白日照疏翠,幽阴野色还相宜。
君不见,淇隈如箦歌金锡,至今清风播无极。
遁翁居山厌嚣俗,绕屋丛栽万竿竹。
藤床木几足清赏,诗书为粱竹为肉。
竹成不作鶠鹜栖,凤生已即鸣阳枝。
枝头白日照疏翠,幽阴野色还相宜。
君不见,淇隈如箦歌金锡,至今清风播无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遁世高人隐居山中,以竹为伴的生活场景。诗人钟芳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高人与竹林的和谐共生,以及竹林带来的清雅之气。
首句“遁翁居山厌嚣俗”,点明了主人公遁世归隐,远离尘嚣的生活选择。接着,“绕屋丛栽万竿竹”描绘了竹林围绕居所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接下来,“藤床木几足清赏,诗书为粱竹为肉”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居住环境的简朴而富有诗意,竹子不仅是食物来源,更是精神寄托。
“竹成不作鶠鹜栖,凤生已即鸣阳枝”则表达了竹子不仅提供了实用价值,更象征着高洁和自由的精神追求。竹子的生长,仿佛是自然界的灵性展现,引凤来栖,寓意着高雅和吉祥。
“枝头白日照疏翠,幽阴野色还相宜”描绘了竹林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绿意盎然,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最后,“君不见,淇隈如箦歌金锡,至今清风播无极”引用淇水边的典故,赞美了竹子如同淇水边的金锡,其清风般的美德流传不息,寓意深远。
整首诗通过对竹屋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逸生活中的自然之美、精神之高洁以及对美好品德的颂扬,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情怀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