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乐世所共,欲禁安能舍。
孰能开其淫,要在习以雅。
驱人必如己,墨子见何寡。
惜哉后世音,至美不如野。
好乐世所共,欲禁安能舍。
孰能开其淫,要在习以雅。
驱人必如己,墨子见何寡。
惜哉后世音,至美不如野。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和对后世文化风气的担忧。
“好乐世所共,欲禁安能舍。”表达了作者认为美好的东西应当与世人共同享有,不应禁止或放弃。这里的“好乐”指的是高尚的情操和理想的生活状态,而非世俗意义上的快乐。
“孰能开其淫,要在习以雅。”意为很少有人能够将过度之事转变为适度,关键在于通过文学修养来提升品味。这里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驱人必如己,墨子见何寡。”此句借用墨子的观点指出,如果要推动人们向善,必须先以身作则,如同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作者感叹这种高尚行为在现实中却非常稀少。
“惜哉后世音,至美不如野。”表达了作者对于后世可能失去真正之美的忧虑。这里的“后世音”指的是后代的文化艺术,而“至美”则是最高境界的美好;“野”字含有质朴、自然之意,暗示着作者认为最真挚的美在于未被人为雕琢的自然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王安石对于社会风尚和文化教育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未来文化走向的担忧。
扶桑冉冉金乌飞,翠连万朵迎朝晖。
琼云捲絮互吞吐,玉女峰头应晒衣。
山深似是蓬莱岛,弱水无波自环绕。
五粒松枝千岁桃,中有仙人拾瑶草。
流泉百尺垂晴虹,高阁下瞰冯夷宫。
幽亭隔渚对深院,赤阑远见危桥通。
眼前佳景看不足,更爱渔舟两相逐。
安得投閒弄水云,来侣鱼虾友麋鹿。
旭日熹微散曙光,忽逢元日倍沾裳。
久随尘土房山卒,曾厕烟霄粉署郎。
蒲柳岂知浑易老,屠苏犹忆最先尝。
惟馀一寸丹心在,绝似葵花只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