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蕉满窗外,绿叶日以披。
所为雨中听,更爱清宵时。
奏响间檐溜,吟籁答乔枝。
田畴既已沾,寄兴乃在兹。
潇洒有馀趣,疏密无不宜。
即境米家法,何须命画师。
种蕉满窗外,绿叶日以披。
所为雨中听,更爱清宵时。
奏响间檐溜,吟籁答乔枝。
田畴既已沾,寄兴乃在兹。
潇洒有馀趣,疏密无不宜。
即境米家法,何须命画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窗外芭蕉在雨夜中的独特欣赏。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与芭蕉在夜晚的静谧之美。诗人不仅欣赏到自然界的音韵和谐,还从中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与思绪。
“种蕉满窗外,绿叶日以披”,开篇即点明了芭蕉的种植位置和生长状态,绿叶的不断生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所为雨中听,更爱清宵时”,表达了诗人对雨夜芭蕉的独特喜爱,尤其是在宁静的夜晚,雨声与叶声交织成一曲自然之歌。
“奏响间檐溜,吟籁答乔枝”,生动描绘了雨滴从屋檐滑落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而远处的树枝则以轻柔的回声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田畴既已沾,寄兴乃在兹”,通过雨滴滋润大地的场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深厚情感。
“潇洒有馀趣,疏密无不宜”,赞美了芭蕉叶的形态之美,无论是疏或密,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即境米家法,何须命画师”,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认为眼前的景象已经足够美,无需借助外力(如画家)来描绘,强调了自然之美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艺术。整首诗通过对雨夜芭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以及对生活美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