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老龙卧山足,口吐清泉声簌簌。
山灵守护几千载,存此方圆两丸玉。
朅来一酌漱甘芳,洗尽凡心悦尘目。
嗟嗟世无桑伫翁,茶经水品谁能续。
扪萝试与谒灵祠,惟见苍苔锁茅屋。
人亡物在是耶非,长啸一声烟树绿。
百尺老龙卧山足,口吐清泉声簌簌。
山灵守护几千载,存此方圆两丸玉。
朅来一酌漱甘芳,洗尽凡心悦尘目。
嗟嗟世无桑伫翁,茶经水品谁能续。
扪萝试与谒灵祠,惟见苍苔锁茅屋。
人亡物在是耶非,长啸一声烟树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惠山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以及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怀念之情。开篇以“百尺老龙卧山足”起笔,形象地描绘了一条古老的龙盘踞于山脚,口中喷出清澈的泉水,声音潺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山灵守护几千载,存此方圆两丸玉”,进一步强调了山中自然景观的珍贵与长久保护的意义,将山比作守护者,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朅来一酌漱甘芳,洗尽凡心悦尘目”两句,表达了诗人亲自来到这里,品尝了这甘甜的泉水,心灵得到了洗涤,视野也变得清新明亮。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净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追求。
“嗟嗟世无桑伫翁,茶经水品谁能续”则流露出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怀念,感叹当今社会中像桑伫翁这样的文人墨客难以寻觅,茶经水品的传承似乎也面临着断绝的风险。这里的“桑伫翁”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个著名的品茶专家或文学家,通过对比古今,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
最后,“扪萝试与谒灵祠,惟见苍苔锁茅屋。人亡物在是耶非,长啸一声烟树绿”几句,诗人亲自攀爬藤蔓,试图探访传说中的灵祠,却只见满地苍苔覆盖着破旧的茅屋。面对这种景象,诗人不禁发出深思,人已逝去,但物犹在,是真是假?他的一声长啸,仿佛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之间的某种联系与对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传统价值的珍视,同时也蕴含了对现实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哲理思考。
三十年间,几番宠辱,细思往事慵言。
也曾牒发,曾受帝王宣。
今日山村且住,他时去、高卧云烟。
洞天隐,松峰之畔,保命是修仙。无愆。
全道德,自然达理,炼汞烹铅。
未功圆行足,闲对林泉。
真乐琴书为伴,忘尘世、趖了熬煎。
逍遥好,蜕形真去,升入大罗天。
处玄拜上,道录高功,日照别后难逢。
渴仰之怀,甚时得睹仙容。
即辰仲冬辛酉,急焚香、跪领开封。
清河德,又行缘阐醮,敬信无穷。
光遍十方真了,去大罗朝圣,升入高穹。
体挂云裳,万里要到乘风。
这番出离生灭,任往来、跨虎骑龙。
天地外,想古今,几个真同。
千载寻盟,李白扁舟,严陵钓车。
□故人偃蹇,足加帝腹,将军权幸,手脱公靴。
星斗名高,江湖迹在,烂熳云山几处遮。
山光里,有红鳞旋斫,白酒须赊。龙蛇。起陆曾嗟。
且放我狂歌醉饮些。
甚人生贫贱,刚求富贵,天教富贵,却骋骄奢。
乘兴而来,造门即返,何必亲逢安道也。
儿童笑道,先生醉矣,风帽欹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