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屏还绘竹,离合个中看。
辞澳知几日,猗茵又数竿。
参差月留影,仿佛籁生寒。
昕夕对清节,还如铭座端。
竹屏还绘竹,离合个中看。
辞澳知几日,猗茵又数竿。
参差月留影,仿佛籁生寒。
昕夕对清节,还如铭座端。
此诗描绘了一幅竹屏上绘制的竹子图景,细腻地展现了竹子的形态与韵味。诗人通过“竹屏还绘竹”,开篇即点明主题,竹屏上的竹子与真实的竹子相互映照,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离合个中看”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在画面中的动态美和层次感。
“辞澳知几日,猗茵又数竿。”这两句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暗示竹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从一两竿到更多,表现了竹子的生命力和成长过程。同时,“辞澳”二字巧妙地将时间概念融入自然景象之中,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参差月留影,仿佛籁生寒。”这里运用了光影与声音的对比,月光下的竹影参差不齐,仿佛是自然界中的一曲寒籁之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竹子的静态美,也赋予了画面以动态的韵律感。
最后,“昕夕对清节,还如铭座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清高节操的赞美,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竹子都保持着其清雅的姿态,如同铭刻在座端的标志,象征着不变的高尚品质。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对品德高洁的颂扬。
驱马别旧故,舟楫丽城隅。
欲复少款叙,子云不可须。
哀笳激长云,群飞灭霄衢。
孟冬犹温风,乡此川途迂。
贤良策上第,再命出南区。
沉沉大藩府,勤事以驰趋。
幸接江湖欢,岂期流次殊?
一朝遂西东,何以慰踟蹰?
高霞映列巘,宁不眷名都?
解组翕清誉,在德由丰输?
要当给余用,初终保瑾瑜。
赵生幼小辞乡里,长成却自河南至。
风流藉甚芝兰室,文采粲然瑚琏器。
懋迁不惮万里遥,鱼盐岁逐商人利。
杭州旧是繁华地,轻薄相逢增意气。
爱生不登酒家楼,重生不游花柳市。
秋风八月柳条黄,束装别我还洛阳。
楼船大帆高十丈,顺风一日到高堂。
高堂双亲应自喜,宝货既丰儿亦至。
定呼斗酒出屏帷,膝下相欢复相慰。
自来阴骘富人家,庐山董奉非徒誇。
拜罢而翁烦问讯,好种门前仙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