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薄关河紫气长,帝枢曾此撼岩疆。
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凉。
戍火忽移函谷月,征车多带灞亭霜。
旧京萧索垂千载,飞挽何由接巨航。
云薄关河紫气长,帝枢曾此撼岩疆。
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凉。
戍火忽移函谷月,征车多带灞亭霜。
旧京萧索垂千载,飞挽何由接巨航。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雄伟壮丽的景象以及其历史地位。"云薄关河紫气长",开篇以云雾缭绕下的潼关为背景,展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帝枢曾此撼岩疆",暗示潼关是古代帝王权力中心的重要防线,象征着国家的稳固和边疆的安宁。
"河经百二开天地",运用夸张手法,强调黄河天险的重要性,仿佛它支撑着天地之间的格局。"华枕西南锁雍凉",进一步描绘潼关地理位置的关键,它像一床华贵的枕头守护着西北的雍州(今陕西一带)和凉州(今甘肃一带),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戍火忽移函谷月",通过戍楼烽火与函谷关月的描绘,展现了边防的紧张与军事活动。"征车多带灞亭霜",则反映出过往行旅在寒冷的霜雪中穿行,显示出潼关作为交通要道的繁忙。
最后,"旧京萧索垂千载,飞挽何由接巨航",诗人感慨历史沧桑,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已显荒凉,感叹如何才能恢复往日的繁荣,让巨大的船只也能在此停泊。整首诗寓含对历史变迁和国家兴衰的深沉思考。
道人终岁学陶朱,西子同舟泛五湖。
船窗卧读书万卷,还有新诗来起予。
临西风,动商歌。
故人别来少书信,为问故人今若何。
白云濛濛迷少室,明月耿耿照秋河。
可怜此月几回缺,空城每见伤离别。
邮筒朝解得君诗,读罢凉飙夺炎热。
嗟乎晦之遣词,长于猛健,故意淡而孤绝。
有如怒流云山三峡泉,乱下龙山千里雪。
大宛天马嘶青刍,神俊照人绝世无。
自言欲解羁衔去,不能帖耳驾盐车。
朝登商山采三秀,暮上缑岭追双凫。
纷纷黄口争粟粒,君用此策固未疏。
但恐高才必为一世用,虽有潺湲不得钓,空旷不得锄。
西风酌酒遥劝君,好去齐飞鸾凤群。
穷山远水乃是我辈事,荷锄把钓听子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