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柳参差树,村庄八九家。
山幽知地暖,五月见桃花。
墙角忙分秫,萝阴罢浣沙。
适机忘日夕,随分习耰耞。
榆柳参差树,村庄八九家。
山幽知地暖,五月见桃花。
墙角忙分秫,萝阴罢浣沙。
适机忘日夕,随分习耰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榆柳参差树”,以“参差”二字巧妙地表现了榆树与柳树错落有致的姿态,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乡村环境的朴素与生机。接着,“村庄八九家”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村落的规模和布局,虽小却充满温馨与和谐。
“山幽知地暖,五月见桃花”两句,通过“山幽”与“地暖”的对比,以及在五月就能见到桃花的描述,不仅突出了季节的特色,也暗示了此地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自然环境。桃花的盛开,更是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下半部分转而描写乡村生活的日常景象。“墙角忙分秫,萝阴罢浣沙”描绘了农事活动的繁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秫是高粱的一种,农民们在墙角忙碌地分拣高粱,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特色;而“萝阴罢浣沙”则展现了妇女在藤萝的阴影下洗衣的情景,既体现了劳动的艰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与诗意。
最后,“适机忘日夕,随分习耰耞”表达了人们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劳作还是休息,人们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景色和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清末乡村社会的风貌,以及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双燕何翩翾,飞去仍徊翔。
依依止画闺,缱绻鸣东厢。
昔来届阳节,今去易寒凉。
秖恐秋风高,海路多烟霜。
双飞入君户,双栖在君梁。
被蒙君仁惠,弹射不相防。
养雏毛羽成,送雏还故乡。
虽无黄雀报,岁愿巢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