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霏霏,青山华巅。能令山老,曷不老泉。
雪高高山,雪深深渊。山自寂寂,泉自涓涓。
我爱嶙峋,亦爱漪涟。雪兮入水,我观其澜。
雪也在山,我取而餐。入水不见,依旧灵源。
在山见雪,不见苍然。苍然虽改,岿然则存。
见与不见,神光浑全。悟此雪词,龟龙参前。
一止一流,谁合谁分。忘言为赘,言本无言。
雨雪霏霏,青山华巅。能令山老,曷不老泉。
雪高高山,雪深深渊。山自寂寂,泉自涓涓。
我爱嶙峋,亦爱漪涟。雪兮入水,我观其澜。
雪也在山,我取而餐。入水不见,依旧灵源。
在山见雪,不见苍然。苍然虽改,岿然则存。
见与不见,神光浑全。悟此雪词,龟龙参前。
一止一流,谁合谁分。忘言为赘,言本无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甫的作品《和韩履善韵》。袁甫以雨雪为题材,通过对青山华巅、雪深泉流的描绘,寓言哲理于自然景象之中。诗中“雨雪霏霏”展现出冬日景色的清冷,“能令山老,曷不老泉”暗示岁月流转,山水静默无声。“雪高高山,雪深深渊”形象地描绘了雪覆盖山峰和泉水的深邃,表现出寂静与流动的对比。
“我爱嶙峋,亦爱漪涟”表达了诗人对山石峻峭和水面微波的喜爱,寓意人生的坚韧与变化。“雪兮入水,我观其澜”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观察,将雪与水的关系比喻为人生与世事的交融。“在山见雪,不见苍然”揭示了事物表面的变化与内在恒常的对比,即使外在形态改变,内在精神依然如故。
“苍然虽改,岿然则存”强调了不变的本质,而“见与不见,神光浑全”则传达出一种超越直观的领悟,即无论是否直接看见,事物的神韵都是完整的。“悟此雪词,龟龙参前”借用神话中的龟龙,象征智慧与长久,表达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洞察。
最后,“一止一流,谁合谁分”暗示世间万物各有其道,而“忘言为赘,言本无言”则主张无需过多言语,真正的理解在于内心体悟,回归到无声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过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