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仅干禄,读书无所施。
岂知方寸间,乃足百世师。
名山有事业,最下乃文词。
浩然气能直,穷达两相宜。
悠悠百世下,此意当谁知。
为学贵有用,读书不在多。
一卷太公书,汉室定山河。
煌煌孔与孟,书亦无几何。
用之致唐虞,舍之足咏歌。
惜哉词章士,著述徒纷罗。
世人仅干禄,读书无所施。
岂知方寸间,乃足百世师。
名山有事业,最下乃文词。
浩然气能直,穷达两相宜。
悠悠百世下,此意当谁知。
为学贵有用,读书不在多。
一卷太公书,汉室定山河。
煌煌孔与孟,书亦无几何。
用之致唐虞,舍之足咏歌。
惜哉词章士,著述徒纷罗。
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读书的价值和目的,以及知识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诗人通过对比“世人仅干禄,读书无所施”与“方寸间,乃足百世师”,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力量足以影响后世,而不仅仅是追求世俗的成功。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知识的层次,认为名山大川的探索与事业的建立同样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在的道德品质和智慧。他提到“浩然气能直,穷达两相宜”,即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内心的正直和勇气都是关键。
最后,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如姜太公和孔子、孟子的例子,说明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能够引领社会走向和谐与繁荣,而那些仅仅追求文辞华丽的学者,则可能徒劳无功。整首诗旨在鼓励人们追求更有意义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非仅仅为了功利目的而读书。
未见枝间著子初,闻名已疗渴相如。
花肌自是冰和雪,那得生儿不似渠。
今日若驭风,前日如负甑。
乘兴试一出,意到即为胜。
芗林有高人,能识未病證。
谈锋不可遏,勇若春笋迸。
美名戒多取,夫子无太横。
钟期不世出,谁作山水听。
人生具物则,天命我当定。
起居孰非真,寂灭岂是静。
毫釐不密察,天地失其正。
圣学有终始,谟训严于令。
穷理以致知,持敬乃成性。
倘从口耳学,莫救膏肓病。
大本若不立,宁论语未莹。
涂泽欲自妍,何以逃水镜。
秋风掠梧桐,岁月去如掷。
功名趁强健,君子有行役。
朝家政急贤,黼座不满席。
巍巍庙堂望,留客良独惜。
谁为君兰言,亦有子公力。
居然怀墨绶,欢喜动颜色。
宰邑世情难,指作富贵厄。
公尝为我言,百里岂摈斥。
虽无槐鼎贵,均是代天职。
人方事趣办,声誉已赫赫。
公独安其常,容与不可迫。
静观物议定,岂止较寻尺。
愿公充此心,寿此一世脉。
行行见天子,清问下文石。
区区尝试语,要不若亲历。
公看江南贫,此岂州县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