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靡弗改,谁能测所终。
蒋山自齐梁,幢盖浮屠宫。
安知明祖宅,毁塔迁志公。
何怪三百年,寝阙生蒿蓬。
我来谒松下,黄槁閒霜丛。
故事识已少,今帝德良隆。
守吏卫樵苏,金碧馀穹窿。
环峰嶂东南,西眺旷青空。
郭外隐大江,杳来逝无穷。
杖策越断桥,攀跻入岩东。
密树欲无径,凉飙激榛中。
颓垣外已尽,立殿中犹雄。
想见徙建初,颇极匠制工。
老僧为设餐,共语斜阳红。
窴彼万古怀,企此三幡通。
人归壑谷闭,深翠澹濛濛。
林杪馀塔顶,盘鹘下秋风。
万事靡弗改,谁能测所终。
蒋山自齐梁,幢盖浮屠宫。
安知明祖宅,毁塔迁志公。
何怪三百年,寝阙生蒿蓬。
我来谒松下,黄槁閒霜丛。
故事识已少,今帝德良隆。
守吏卫樵苏,金碧馀穹窿。
环峰嶂东南,西眺旷青空。
郭外隐大江,杳来逝无穷。
杖策越断桥,攀跻入岩东。
密树欲无径,凉飙激榛中。
颓垣外已尽,立殿中犹雄。
想见徙建初,颇极匠制工。
老僧为设餐,共语斜阳红。
窴彼万古怀,企此三幡通。
人归壑谷闭,深翠澹濛濛。
林杪馀塔顶,盘鹘下秋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九月八日与友人一同访问明孝陵并游览灵谷寺的情景,展现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首句“万事靡弗改,谁能测所终”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引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蒋山(即紫金山)的历史变迁,从齐梁时期的佛塔到明朝的陵墓,再到后来的荒废,体现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更迭。
“我来谒松下,黄槁閒霜丛”描绘了作者在松树下拜谒的情景,周围的景象显得宁静而苍凉。“故事识已少,今帝德良隆”则表达了对当前皇帝功德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去历史的怀念。
“守吏卫樵苏,金碧馀穹窿”描绘了陵墓周围守卫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画面,金碧辉煌的遗迹虽已残破,但仍显庄严。“环峰嶂东南,西眺旷青空”则展现了山川壮丽的景色,视野开阔,令人神往。
“郭外隐大江,杳来逝无穷”描绘了江水的悠长与深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限。“杖策越断桥,攀跻入岩东”则是作者亲自探访的过程,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密树欲无径,凉飙激榛中”描绘了密林中的幽静与凉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颓垣外已尽,立殿中犹雄”则对比了历史遗迹的残破与依然屹立的殿堂,体现了历史的厚重与不朽。
“想见徙建初,颇极匠制工”表达了对古代建筑工艺的赞叹。“老僧为设餐,共语斜阳红”描绘了与僧人的交流,夕阳余晖下的温馨场景。“窴彼万古怀,企此三幡通”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人归壑谷闭,深翠澹濛濛”描绘了夜晚山谷的宁静与深邃。“林杪馀塔顶,盘鹘下秋风”则是对自然与历史融合的最后描绘,塔顶在树林顶端,飞鸟在秋风中盘旋,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历史和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