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封坞口,疏磬一声流。
缘涧分松径,因山起石楼。
风泉僧担冷,花院客筇幽。
清景堪常住,浮生不自由。
白云封坞口,疏磬一声流。
缘涧分松径,因山起石楼。
风泉僧担冷,花院客筇幽。
清景堪常住,浮生不自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忍草庵的环境与氛围。
首句“白云封坞口”,以“白云”象征着山间的静谧与神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封”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覆盖山口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隐秘而宁静的氛围。
“疏磬一声流”则进一步渲染了庵内的禅意。磬声悠扬,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在空气中流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接下来的“缘涧分松径,因山起石楼”两句,描绘了庵周围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和谐。沿着溪流边的小径行走,两旁是挺拔的松树,而山间则建起了石质的楼阁,这样的场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风泉僧担冷,花院客筇幽”则将视角转向庵内。风吹过泉水,带来一丝凉意,僧人挑着担子,行走在庵内,而客人则漫步于花丛之中,手持竹杖,享受着这份幽静。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庵内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最后,“清景堪常住,浮生不自由”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自由。然而,现实中的“浮生”却往往难以摆脱种种束缚,无法长久停留于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忍草庵的自然美景与禅意生活,也蕴含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反思。
秋风木叶下,送目人千里。
汹涌趋东陵,潏荡混南纪。
天垂俱沈浮,霜落乃清泚。
蛟龙怒未平,舟楫漫难理。
苍梧云气连,笙竹矶石磊。
所恨碍君山,仍嗟愁帝子。
予怀渺不极,客思浩然起。
愿令沅湘波,安流入江水。
一笑天地惊,此乐古未有。
平生不解饮,满引亦一斗。
老革昔媚珰,正士皆碎首。
宁知时势移,人事反覆手。
昔年金谷花,今日章台柳。
巧哉造物心,此罚胜枷杻。
微酣谈旧事,因果信非偶。
淋漓挥醉墨,神鬼运吾肘。
姓名讳不书,聊以存忠厚。
时皇帝十载,太岁在丁丑。
恢台仲夏月,其日二十九。
同观者六人,题者河间叟。
二月欲半春风颠,对食废餐心黯然。
排沙荡沙忽到眼,须臾几席无光鲜。
昨者出门吹欲倒,乘黄不病不得前。
百围大木拔莫动,决折断干追乌鸢。
惊雷万车碾空过,倏忽卷地散百川。
未知何自蛟龙怒?坐使老屋如流船。
先生老屋十五椽,寄住主人从昔年。
崩腾直为居者惜,过客东西何用怜。
幸自环堵无足乐,屋虽朴陋形制坚。
但念素衣发如漆,白黑变尽思归田。
勉焉守之勿易地,会且风止天清妍。
君不见列御寇,御之还得同飞仙。
当时郎官奉使出咸京,仙人千里来相迎。
画船吹笛弄《绿水》,何意芳洲遗旧名。
唐祠芜没知何代,惟有东流水长在。
黎侯独起梁栋之,彷佛云中昔轩盖。
南飞越鸟北飞鸿,今古悠悠去住同。
富贵何如一杯酒,愁来无地酹西风。
大别山高几千尺,隔城正与祠相值。
青猿夜抱月光啼,挂在东湖之石壁。
黎侯本在斗南家,枕戈犹自忆烟霞。
祇拟将身报天子,不负胸中书五车。
昨者相逢玉阙下,别来几日秋潇洒。
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系著青骢马。
君今归去钓晴湖,我亦明年辞帝都。
若过湖边定相见,为问仙人安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