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优閒九日忙,步云亭上共翱翔。
地高始觉秋风劲,事隙方知昼景长。
戏举禅谈一重案,静看茶战第三汤。
吾民况有京坻望,远宦宜从啸咏忘。
一日优閒九日忙,步云亭上共翱翔。
地高始觉秋风劲,事隙方知昼景长。
戏举禅谈一重案,静看茶战第三汤。
吾民况有京坻望,远宦宜从啸咏忘。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步云亭上悠闲与忙碌交织的一天,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首联“一日优閒九日忙,步云亭上共翱翔”,开篇即以对比手法,点明了忙碌与闲适的生活状态,步云亭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仿佛是心灵得以翱翔的净土。
颔联“地高始觉秋风劲,事隙方知昼景长”,进一步描绘了环境与心境的交融。站在高处,感受到秋风的凛冽,也体悟到时间的悠长,这种对自然界的敏感感知,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颈联“戏举禅谈一重案,静看茶战第三汤”,将禅宗思想与茶道艺术巧妙结合,通过“戏举”与“静看”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一重案,暗示了思考的深度;第三汤,可能寓意着品茶过程中的耐心与细致。
尾联“吾民况有京坻望,远宦宜从啸咏忘”,表达了对国家富强的期待以及对远离官场束缚的向往。京坻,象征国家的富饶,而“啸咏忘”则体现了诗人希望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归宿,远离世俗的纷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自然与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
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
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
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华堂旧日逢迎。
花艳参差,香雾飘零。
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
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
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帘卷青楼,东风暖,杨花乱飘晴昼。
兰袂褪香,罗帐褰红,绣枕旋移相就。
海棠花谢春融暖,偎人恁、娇波频溜。
象床稳,鸳衾谩展,浪翻红绉。
一夜情浓似酒。
香汗渍鲛绡,几番微透。
鸾困凤慵,娅姹双眉,画也画应难就。
问伊可煞□人厚。
梅萼露、胭脂檀口。
从此后、纤腰为郎管瘦。
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地僻无钟鼓。
残灯灭,夜长人倦难度。
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宾鸿谩说传书,算过尽、千俦万侣。
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
凄凉病损文园,徽弦乍拂,音韵先苦。
淮山夜月,金城暮草,梦魂飞去。
秋霜半入清镜,叹带眼、都移旧处。
更久长、不见文君,归时认否。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
坠叶惊离思,听寒螀夜泣,乱雨潇潇。
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
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销。
迢迢。
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
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差见郎招。
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
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