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竹换啼鸟,清池添放鱼。
悬藤林下坐,响石洞中居。
兴趣自无尽,传闻那得虚。
如何仲长子,刻意但成书。
密竹换啼鸟,清池添放鱼。
悬藤林下坐,响石洞中居。
兴趣自无尽,传闻那得虚。
如何仲长子,刻意但成书。
这首诗描绘了张氏园亭的幽静与自然之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园中景致的生动与和谐。诗人以“密竹换啼鸟,清池添放鱼”开篇,运用对比手法,将竹林的茂密与鸟儿的啼鸣、清池的宁静与游鱼的灵动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而又宁静致远的氛围。接着,“悬藤林下坐,响石洞中居”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仿佛读者可以想象自己坐在藤蔓悬挂的林间,聆听岩石洞内回荡的声音,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愉悦。
“兴趣自无尽,传闻那得虚”则表达了对园中景色的无限赞叹和向往,暗示了这里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能够激发无穷的灵感与情感。最后,“如何仲长子,刻意但成书”一句则以反问的形式,引出了对专注与创造价值的思考,暗含着对过度追求物质或形式主义的批判,强调了在自然与内心世界中寻找真我与灵感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园中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高度敏感和深刻理解。
峥嵘龙门峡,旷古称险绝。
疏凿非禹功,开辟自天设。
联冈疑路断,峭壁忽中裂。
云蒸雨气暝,石触水声咽。
羸骖涉沟涧,执辔屡愁蹶。
忆昔两羝羊,忿斗蛟龙穴。
暴雨忽倾注,淫潦怒奔决。
人马多漂流,车轴尽摧折。
我行愁阴霾,惨惨情不悦。
日落樵唱来,三叹肠内热。
英雄已矣,把吴钩抛却、唾壶敲碎。
痛哭穷途同阮籍,难乞步兵佳尉。
白日黄鸡,催人老去,几度中山醉。
龟毛兔角,叹浮名何年遂。
梦魂不到春明,读书卖卜,潇洒君平肆。
落日江亭闲岸帻,赢得持螯斫鲙。
故国青山,美人黄土,往事徵于鬼。
桃笙豹枕,算人生惟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