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愿虚寻入梦身,画图终日对真真。
綵灰一酌频相唤,争奈乔仙不应人。
岂愿虚寻入梦身,画图终日对真真。
綵灰一酌频相唤,争奈乔仙不应人。
这首诗《恻恻吟(其十五)》由明代诗人彭日贞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梦境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首句“岂愿虚寻入梦身”,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并非渴望在虚幻中寻找自我,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眷恋与追求。接着,“画图终日对真真”一句,将日常生活的平凡与内心的追求对比,通过每日面对的画图象征着对理想的执着与向往,但又似乎难以触及的真实感。
“綵灰一酌频相唤”,这里的“綵灰”可能是指酒或某种象征性的物品,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努力,即使是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中,也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呼唤。然而,“争奈乔仙不应人”则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便是最真诚的努力与呼唤,也无法得到理想中的回应,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梦境与清醒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探索,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花前鬓影,被东风吹上,一丝丝白。
算只浮家堪位置,第一飘零词客。
果掷迷香,鞭遗软绣,弹指成遥隔。
茶烟篷底,看炊蟹眼如雪。
错道旧雨无情,佳时却恁,误了莺和蝶。
仆本多愁消不起,罨画溪山风月。
虾笼筝船,蛟桥酒幔,丽景纵消歇。
津亭回首,嫩条谁与同折。
日暮忽闻讣。蓦传来、金桥厌世,痛心惊仆。
三日云何成长往,莫是庸医耽误。
廿八岁、摧残玉树。
母老家贫情特惨,况安人、年少娇儿孺。
伤心事,竟难诉。箪瓢陋巷安其素。
最难忘、音容笑貌,翩翩风度。
断简残篇零落散,渺渺钱塘归路。
何日葬、半山坟墓。
哭不成声心已醉,挽斯人、未尽斯人苦。
权当作,招魂赋。
击楫中流,猛驾起、一帆风色。
浑似昔、苍苍漭漭,九霄摩翮。
醉后忆歌燕市缶,饥来浪乞柴桑食。
知使君、高谊薄云霄,曾嗟及。休自比,歌鱼客。
还应念,同车日。也风餐水宿,冷杯残炙。
千折黄河晴又雨,中秋好月圆还缺。
且呼君、斗酒向君倾,为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