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一伊川》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一伊川》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山断泻伊流,滩声朝暮急。

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

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

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

(0)
翻译
山势中断,河水倾泻而下,滩头的水声早晚都急促不断。
东方的渡口,马儿即将上船,西边的堤岸,人们已经站立等待。
每天都能看到船只往东西方向行驶,仿佛都在争先恐后,唯恐落后。
又有谁能看见那捕鱼的少年,穿着蓑衣在雨中湿透了全身。
注释
山断:山势中断。
泻:倾泻。
伊流:河水。
滩声:滩头的水声。
朝暮:早晚。
东渡:东方的渡口。
马将登:马儿即将上船。
西堤:西边的堤岸。
人已立:人们已经站立。
东西舟:船只往东西方向。
争途:争先恐后。
及:落后。
捕鱼郎:捕鱼的少年。
寒蓑:蓑衣。
雨中湿:在雨中湿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伊川(洛阳附近的一条河)的壮丽景色以及繁忙的渡口景象。首句"山断泻伊流"以山势陡峭、河水奔腾的形象,展现了伊川的磅礴气势。次句"滩声朝暮急"则强调了河流在不同时间的湍急水声,昼夜不息。

接下来两句"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通过动态画面,写出了船只和行人忙碌的渡河情景,马匹即将上船,而堤岸上的人们已经等待多时。"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进一步刻画了渡口船只众多,人们急于过河的场景,仿佛时间紧迫,生怕落后。

最后两句"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则转向了对捕鱼人的关注,他们在风雨中披着蓑衣,专心捕鱼,虽然辛苦,却未被渡口的喧嚣所扰,增添了一丝宁静与生活的真实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伊川的自然景观和人间百态,展现出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梅尧臣的诗歌风格质朴而深沉,此诗亦是其清新自然风格的体现。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寄长儿韵语·其二十九

七十春秋雪满颠,都缘子侄苦忧煎。

老人在世无多日,愿乞安心了暮年。

(0)

自赞小像

老子今年七十三,不胜归思在江南。

天恩若许辞簪绂,犹办纶竿钓石潭。

(0)

题梅送廖子谟·其一

河间佐郡屡经秋,几度怀人增别愁。

报政重来又分手,白云红树思悠悠。

(0)

题竹送民则弟南归·其四

深溪文献三百载,水竹园田清绕居。

归及宗家敦六行,还勤简册乐三馀。

(0)

寄尤文度·其二

东城疏雨洒花枝,同醉洪山寺里时。

楚客犹传旧题句,汉南清景不胜思。

(0)

题画

倚天万大碧崔嵬,水雾林霏湿半开。

何处春山独乘兴,蹇驴骑度涧桥来。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刘程之 苏瑰 李夫人 柳泌 开元宫人 阎立本 魏知古 蔡新 薛媛 史青 黄丕烈 颜仁郁 胡令能 曹彪 王继鹏 王翙 崔枢 许宣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