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其四》
《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其四》全文
宋 / 李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问讯东海秦钓客,尔来闻已霸风骚。

缗明饵香我知愧,愧尔一钩连六鳌。

(0)
翻译
请问东海边垂钓的老翁,听说你近来诗才横溢,风头正盛。
你的才华如同明亮的鱼线,诱人的饵料,让我深感自愧不如,
注释
问讯:问候,打听。
秦钓客:指代在东海边以钓鱼为乐或擅长作诗的人,可能有秦地(古代中国地区)的背景。
霸风骚:形容诗才出众,引领文坛潮流。
缗明饵香:比喻诗人的才华和作品像明亮的鱼线和诱人的饵料。
愧:感到惭愧。
一钩连六鳌:传说中海中的大龟,这里象征着巨大的成功或成就。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赠别之情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李廌的《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中的第四首。诗中通过对海上钓客和香饵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问讯东海秦钓客”,这里的“秦钓客”是指远在东海之滨的渔人,他们以钩捉鱼为生。诗人通过询问这些钓客的情形,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尔来闻已霸风骚”,这句话表明诗人听说朋友即将大有作为,就像风能掀起浪花一样的壮举。这里的“霸”字意味着力量和势力,显示出诗人对朋友未来成就的期待。

“缗明饵香我知愧”,“缗”在这里指的是鱼钩上挂着的诱饵,而“明”则是形容词,用来形容鱼饵的鲜明。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自愧不如,觉得自己的才能远不及对方。

“愧尔一钩连六鳌”,最后一句中,“一钩”是指朋友那高超的技艺,而“六鳌”则是传说中的巨大鱼怪。诗人用这个比喻来赞美朋友能够以其卓越的才能牵制住那些难以驾驭的困难和挑战,表达了对朋友能力的仰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精巧的比喻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其才华的极高赞赏。

作者介绍
李廌

李廌
朝代:宋   字:方叔   号:德隅斋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生辰:zhì)(1059-1109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猜你喜欢

泛月·其二

澄江净于练,归人浩思发。

不信捲帘人,相思有明月。

(0)

送麦木公还新宁读书

昨夜微霜见雁飞,芙容花尽菊花稀。

北风动地千峰瘦,秋水连天一棹归。

闭户三冬田氏易,高堂九月老莱衣。

缄书为报而翁道,此后吾多住翠微。

(0)

将出皖留别杨六符沈乃功唐圣俞徐誉星黄位两薛浮阳汪当世诸先生时予将入襄归粤

船傍垂杨别绪生,烟蒙春树雁归声。

群公缟带遗吴锦,幕府青丝唱渭城。

几树乌啼趋夏口,何时马首望西京。

江南江北如相忆,千里高楼待月明。

(0)

送区启图入京补官·其二

读书三十载,一出事循良。

瑟瑟馀风木,忡忡属职方。

如何班定远,亦似杜当阳。

秋水人千里,征衣浥早霜。

(0)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其三十二

万树愁声雨底浓,美人蕉比绣衫红。

水晶帘下低头立,鹦鹉嫌奴不整容。

(0)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其五

难将绣线系年华,才着香罗又换纱。

一自合欢人去后,青棠三载已无花。

(0)
诗词分类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诗人
洪咨夔 李曾伯 王绂 赵孟頫 杜牧 黄遵宪 曹植 魏了翁 王禹偁 薛蕙 洪适 王之道 文天祥 林朝崧 李俊民 史浩 姚鼐 罗洪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