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爽风清八月天,雨馀秋色自萧然。
正当崤渑难行路,得见田畴大有年。
丛薄远青供极望,霁云低白半危巅。
河桥咫尺乡程便,病质虽疲喜强前。
气爽风清八月天,雨馀秋色自萧然。
正当崤渑难行路,得见田畴大有年。
丛薄远青供极望,霁云低白半危巅。
河桥咫尺乡程便,病质虽疲喜强前。
此诗描绘了秋日峡石道中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气爽风清八月天”,点明了时节与天气特点,秋高气爽,微风拂面,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接着,“雨馀秋色自萧然”一句,通过“雨后”和“秋色”的结合,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秋天特有的萧瑟之美。
“正当崤渑难行路,得见田畴大有年。”这两句转折,由自然景观转向对农事的关切,暗示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在难以通行的路上,却能见到丰收的田野,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肯定和对丰年的喜悦。
“丛薄远青供极望,霁云低白半危巅。”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色,远处的绿色植被与近处的云雾交织,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富有诗意的画面。特别是“霁云低白半危巅”一句,通过“低白”和“危巅”的对比,既表现了云雾的轻盈,又突出了山峰的险峻,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最后,“河桥咫尺乡程便,病质虽疲喜强前。”诗人站在河桥之上,虽然身体疲惫,但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家的喜悦。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也反映了古代交通条件的艰苦以及人们对家乡的深切依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峡石道中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农事和乡情的深切关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
行舟何所有,新酒满瓷瓶。
若使三闾饮,终应一念醒。
官卑掌苗籍,吟苦掩松厅。
清梦如湘水,遥通春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