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清庙诗,暮作明堂赋。
赋剪秋空云,诗濯锦江露。
织成文绮霞,挂在珊瑚树。
声价比南金,光耀掩大璐。
缄之赠所知,无媒得君路。
从兹失颜色,飒如枯蓬暮。
遂令弃中衢,咄嗟谁复顾。
杨意若可逢,薄言一往愬。
朝为清庙诗,暮作明堂赋。
赋剪秋空云,诗濯锦江露。
织成文绮霞,挂在珊瑚树。
声价比南金,光耀掩大璐。
缄之赠所知,无媒得君路。
从兹失颜色,飒如枯蓬暮。
遂令弃中衢,咄嗟谁复顾。
杨意若可逢,薄言一往愬。
这首明代诗人张元凯的《杂诗二十首(其十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际遇。首句“朝为清庙诗”和“暮作明堂赋”,通过对比,展现出诗人勤奋创作,昼夜不停的精神。接下来,“赋剪秋空云,诗濯锦江露”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将诗歌比喻为裁剪秋空的云彩和洗涤锦江晨露的明珠,形象地描绘出其作品的清新脱俗。
“织成文绮霞,挂在珊瑚树”进一步赞美诗人的才华,将诗歌比作华丽的霞光织就的绮丽绸缎,高悬在象征尊贵的珊瑚树上,显示出其作品的光彩夺目。然而,“声价比南金,光耀掩大璐”又暗示了诗人虽然才华出众,但因缺乏引荐,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
“缄之赠所知,无媒得君路”表达了诗人将作品珍藏赠送知己,却苦于无人引见,无法通达权贵之路的无奈。接着,“从兹失颜色,飒如枯蓬暮”描绘了诗人因不得志而逐渐失去光彩,如同暮色中的枯蓬般凋零。最后两句“遂令弃中衢,咄嗟谁复顾”揭示了诗人被遗忘在人海,无人问津的境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既展示了诗人的才情,也表达了他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层峰浮云空,亭亭出众峤。
芬敷如青莲,飞光乱寒照。
霜枫杂丹碧,瀑布垂窈窕。
秀色纷异状,争奇动奔峭。
欻失畏崄心,颇惬赏幽好。
舟行不暇徐,粗得领其要。
随风转隈曲,晚泊黄牛庙。
杖策登东岑,周睇万山奥。
临岸理晚饷,问客卖早稻。
明朝走夷陵,便入襄阳道。
从此步平陆,归程已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