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兰昔日正王师,三逆遗群亦戍兹。
万里流迁怨谁致,百年户口庆今滋。
即看多稼连冈熟,那觉严寒傍塞奇。
试语尼堪归故土,转应哀吁叹仳离。
外兰昔日正王师,三逆遗群亦戍兹。
万里流迁怨谁致,百年户口庆今滋。
即看多稼连冈熟,那觉严寒傍塞奇。
试语尼堪归故土,转应哀吁叹仳离。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台尼堪》。诗中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与人民生活的现状,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民生的关注。
首联“外兰昔日正王师,三逆遗群亦戍兹”以“外兰”借指边疆地区,回顾了古代边防军队驻守的历史,既包括了朝廷正统的军队,也包含了叛乱者留下的士兵,形象地展现了边疆的复杂历史背景。
颔联“万里流迁怨谁致,百年户口庆今滋”则转向了对边疆人民生活状态的思考。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之后,人们渴望安定,对当前的和平局面感到庆幸。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稳定与和平的深切期盼。
颈联“即看多稼连冈熟,那觉严寒傍塞奇”描绘了边疆地区农业丰收的景象,与上文的“流迁”形成对比,展现了边疆人民在和平环境下得以安居乐业的生活面貌。同时,“严寒傍塞奇”也暗示了边疆环境的艰苦,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依然能够收获希望与喜悦。
尾联“试语尼堪归故土,转应哀吁叹仳离”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人民回归故乡的期待,同时也对那些因战争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表示同情。这里的“仳离”意味着分离、别离,反映了诗人对边疆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复杂历史、人民的生存状态以及诗人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洞察力。
凤凰墩似黄埠墩,惠山园学秦家园。
舟到其他则且置,松岩之下先得门。
水态山光经雨好,墨林书案供清讨。
长河两岸绿畴风,径送溪堂惬怀抱。
怀抱惬矣几复閒,新题旧什推敲间。
几度南巡宁为此,笑未开颜惭腼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