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挂青萝,禅房在其下。
松枝裁作扉,茅覆不用瓦。
若人百念忘,襟怀自潇洒。
行看坞云生,坐听岩泉泻。
怡然朝复曛,在已无取舍。
于中亦不存,何有空与假。
一从入山来,见山不见野。
寒拾千载人,谁是同流者。
石壁挂青萝,禅房在其下。
松枝裁作扉,茅覆不用瓦。
若人百念忘,襟怀自潇洒。
行看坞云生,坐听岩泉泻。
怡然朝复曛,在已无取舍。
于中亦不存,何有空与假。
一从入山来,见山不见野。
寒拾千载人,谁是同流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隐居在山中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
首句“石壁挂青萝”,以“挂”字生动地展现了青萝攀附石壁的姿态,营造出一种自然生长、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禅房在其下”,点明了居住之所,暗示着这里是一个远离尘嚣、静谧修行的地方。
“松枝裁作扉,茅覆不用瓦”两句,通过描述禅房的建造材料——松木和茅草,不仅体现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寓意着与世无争、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若人百念忘,襟怀自潇洒”表达了僧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自由,他摒弃了世俗杂念,心灵得以解放,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洒脱。
接下来的“行看坞云生,坐听岩泉泻”描绘了僧人日常生活的两个场景:行走时观赏山间云雾的生成,静坐时聆听岩石间泉水的流淌。这些自然界的景象,既是感官的享受,也是心灵的慰藉,象征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怡然朝复曛,在已无取舍”表现了僧人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没有过多的欲望或执念。
“于中亦不存,何有空与假”进一步阐述了僧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了他对虚无与现实的超越,认为在真正的精神层面,一切皆空,没有所谓的真我与假我之分。
最后,“一从入山来,见山不见野”表达了僧人深入山林后,对外界物质世界的疏离感,更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与自然的融合。
“寒拾千载人,谁是同流者”则以寒山、拾得两位唐代高僧为例,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僧人在山中修行的孤独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禅房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僧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玉箫声断彩云收,扶醉仓皇问去舟。
魑魅瞰人成往事,姮娥送客变新愁。
芦花掩映渔灯暗,桂树荒凉茅屋秋。
八月使槎何处在,银河天曙淡悠悠。
出山复入山,流泉递迎送。
暝入黄叶深,湿分白云重。
棘荆攒径危,侧身抱深恐。
春花自芳妍,春鸟自鸣哢。
悠悠徒旅间,何由免寒冻。
老亲嗟我勤,叹息中肠痛。
肩赪只自怜,囊罄当谁控?
学剑惜已迟,读书亦何用。
国步政艰危,高官选才勇。
李君旧知己,风格郁清耸。
光怪匣中龙,文采云间凤。
庭帏寿且康,甘旨日相奉。
避地虽云同,乐事谁能共。
知君怀远略,临机不妄动。
战争奈未已,发策必奇中。
何当展才力,青云纵飞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