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夜清迥,孤云独飘飏。
遥裔出雁关,逶迤含晶光。
阴陵久裴回,幽都无多阳。
初寒冻巨海,杀气流大荒。
朔马饮寒冰,行子履胡霜。
路有从役倦,卧死黄沙场。
羁旅因相依,恸之泪沾裳。
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
亡者诚已矣,徒令存者伤。
胡天夜清迥,孤云独飘飏。
遥裔出雁关,逶迤含晶光。
阴陵久裴回,幽都无多阳。
初寒冻巨海,杀气流大荒。
朔马饮寒冰,行子履胡霜。
路有从役倦,卧死黄沙场。
羁旅因相依,恸之泪沾裳。
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
亡者诚已矣,徒令存者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的图景,其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对远方战事的无奈。诗人以冷静而又充满情感的笔触,勾勒出边塞孤寂的氛围,以及士兵们在严寒中坚守岗位的情形。
“胡天夜清迥,孤云独飘飏”两句,通过对夜晚汉族与胡人交界处天空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边塞的寂寞感。这里的“胡天”特指北方民族地区的夜空,而“孤云独飘飏”则强调了那种远离中原、独立飘逸的云彩,更深化了边疆之地的孤独与辽阔。
随后的“遥裔出雁关,逶迥含晶光”进一步描绘了一种冰冷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象。这里的“遥裔”指的是远古遗迹,而“雁关”则是边塞地区常见的地名;“逶迥”一词,形容山势连绵不绝,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含晶光”则透露出一种寒冷而又明亮的景致。
接下来的“阴陵久裴回,幽都无多阳”两句,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荒凉感。这里的“阴陵”指的是阴沉的山陵,而“久裴回”则意味着长时间的归来;“幽都”是隐秘而又遥远的地方,“无多阳”则暗示那里阳光稀缺,天气阴冷。
“初寒冻巨海,杀气流大荒”两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观展示了严寒和凛冽的氛围。这里的“初寒”指的是冬季刚开始,“冻巨海”则形容海面已经结冰;“杀气”二字,描绘了一种肃杀而又冷酷的气息流淌于广阔无垠的大荒之中。
“朔马饮寒冰,行子履胡霜”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士兵们在严寒中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朔马”指的是北方边塞地区的马,而它们“饮寒冰”,则形容了极端的寒冷;“行子”是远征的士兵,“履胡霜”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踏足于寒冷刺骨的地面。
“路有从役倦,卧死黄沙场”两句,从士兵们的劳累和死亡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里的“路有从役倦”,描绘了一种长途跋涉后的疲惫,而“卧死黄沙场”则直接指出了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
最后,“羁旅因相依,恸之泪沾裳。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亡者诚已矣,徒令存者伤”,诗人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远方战场上生离死别的哀伤,以及对于那些英勇牺牲者的缅怀之情。“羁旅”指的是在外作战的士兵,“因相依”则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恸之泪沾裳”,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离死别无法抑制的悲痛;而“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则透露出一种对于战争中生还与牺牲者的不同待遇的无奈感;“亡者诚已矣,徒令存者伤”,则是诗人对那些已经战死沙场的士兵深深缅怀之情,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生者无法抚慰心灵创伤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观和军旅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战争苦难的深刻体会,以及对士兵们在严寒中坚守岗位、甚至牺牲生命的敬意。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
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
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
池凉醒别酒,山翠拂行镳。
凤去妆楼闭,凫飞叶县遥。
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西亭系五马,为送故人归。
客舍草新出,关门花欲飞。
到来逢岁酒,却去换春衣。
吏部应相待,如君才调稀。
借问虎贲将,从军凡几年。
杀人宝刀缺,走马貂裘穿。
山雨醒别酒,关云迎渡船。
谢君贤主将,岂忘轮台边。
忽闻骢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客,须怜白发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