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行千叠难书寄。寄书难叠千行泪。无信到关榆。
榆关到信无。小山屏篆袅。袅篆屏山小。
寒露月华残。残华月露寒。
泪行千叠难书寄。寄书难叠千行泪。无信到关榆。
榆关到信无。小山屏篆袅。袅篆屏山小。
寒露月华残。残华月露寒。
这首明代诗人俞彦的《菩萨蛮·其六》回文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词人的才情。它以回文的方式,即正读反读皆通顺,巧妙地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泪行千叠难书寄"与"寄书难叠千行泪"这两句,通过反复强调"泪"和"书",描绘了主人公无法用言语完全传达内心痛苦的境况,泪水如行云流水般难以止息,书信却承载不了这满腔愁绪。
"无信到关榆。榆关到信无",运用双关手法,既写出了信件无法送达的无奈,也暗示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牵挂,榆关(古代边关)与信件的来回,象征着距离与思念的交织。
"小山屏篆袅。袅篆屏山小",将屏风上的篆字与山形相映成趣,通过"袅袅"的动态感,展现出屏风图案的精致与主人公内心的细腻情感。
最后两句"寒露月华残。残华月露寒",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寒露打湿了月光,月光又反射出寒露的冷意,寓言了主人公心境的孤寂与悲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回文的形式,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内心的苦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昔闻歌《白雪》,未知弦上声。
看君弹来秋月下,十指如度春风鸣。
初闻飘飘下天阙,乱逐回风气骚屑。
冻来深树梅不开,散入空林竹应折。
又如纷纷江上来,流音中节浑相催。
灞陵一日几人度,剡溪半夜孤舟回。
清川带寒流,野鸟绝繁语。
少女歌残叶共飞,仙郎唱罢花能舞。
须臾雪晴风亦迟,按弦问君君不知。
声残响绝无所见,惟见桐枝秋露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