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从天竺到闽南,移得秪园别样柑。
灌顶醍醐虽少液,兜罗绵色尚馀甘。
一拳不减商颜趣,十指分明佛手纤。
歌利不须矜节解,最无嗔恨是瞿昙。
谁从天竺到闽南,移得秪园别样柑。
灌顶醍醐虽少液,兜罗绵色尚馀甘。
一拳不减商颜趣,十指分明佛手纤。
歌利不须矜节解,最无嗔恨是瞿昙。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名为《谢郭长洲惠橘二首(其二)佛手柑》。诗中以“佛手柑”为题,不仅描绘了佛手柑的形态与口感,更融入了佛教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首句“谁从天竺到闽南,移得秪园别样柑”,诗人以天竺与闽南两地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佛手柑的来源与独特之处。天竺,古代印度地区,佛教的发源地;闽南,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种植着别样的佛手柑。这一对比,既展现了佛手柑的异域风情,也暗示了它与佛教文化的关联。
接着,“灌顶醍醐虽少液,兜罗绵色尚馀甘”两句,通过比喻和描述,进一步赞美了佛手柑的美味与质地。醍醐,佛教中常用来形容极好的事物或体验;兜罗绵,一种柔软的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佛手柑皮的细腻与口感的甜美。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佛手柑的美味,也暗含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与享受。
“一拳不减商颜趣,十指分明佛手纤”则将佛手柑与古代隐士商颜相比,强调了佛手柑带来的乐趣与自然之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商颜,古代一位著名的隐士,象征着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里通过比较,突出了佛手柑不仅能带来味觉上的享受,还能激发人们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最后,“歌利不须矜节解,最无嗔恨是瞿昙”两句,借用了佛教中的典故,表达了对佛陀的崇敬之情。歌利,是佛陀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恶人,他残忍地割裂了佛陀的肢体,但佛陀并未因此生起嗔恨之心,反而以此为契机,获得了更高的智慧与慈悲。这里的引用,不仅展现了佛陀的伟大品质,也寄托了诗人对和谐、宽容与慈悲精神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佛手柑的描绘与赞美,巧妙地融入了佛教文化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精神境界的独特见解与追求。
长怀邴曼容,远慕蘧伯玉。
养志则安能,寡过亦所欲。
邈哉误儒冠,坐使衣食促。
籯书不论金,终身未易读。
洒扫惭老僧,日食才一粥。
晚步初月高,忘却子城闭。
客楼枕新荷,几夜香袭袂。
羸骸奔走倦,不拟尚凝滞。
白面佳少年,塞途莫胜计。
低颜谢许可,不甘暗拭涕。
穷迫傍人篱,傍篱畏奴隶。
风采就衰惫,心孔转昏翳。
见舟思江湖,怀隐睨松桂。
故人立霄汉,敢诧平生契。
兹时进退难,假宿义斋第。
官桥醉尉多,大惧获重戾。
徘徊益羁愁,愈痛乏边际。
谗毁那能免,失拥文侯彗。
身如被酒酣,心类垂旒缀。
嗟嗟文不绩,有学谩经济。
逆行且倒施,犹幸舌未敝。
月西黯蓬莱,城乌声更厉。
借榻逢可人,度夜等匏系。
履险复自笑,汨没信此世。
愿逢阳明仙,餐霞度千岁。
《越城步月不知子城已闭因托宿赵义斋宅》【宋·董嗣杲】晚步初月高,忘却子城闭。客楼枕新荷,几夜香袭袂。羸骸奔走倦,不拟尚凝滞。白面佳少年,塞途莫胜计。低颜谢许可,不甘暗拭涕。穷迫傍人篱,傍篱畏奴隶。风采就衰惫,心孔转昏翳。见舟思江湖,怀隐睨松桂。故人立霄汉,敢诧平生契。兹时进退难,假宿义斋第。官桥醉尉多,大惧获重戾。徘徊益羁愁,愈痛乏边际。谗毁那能免,失拥文侯彗。身如被酒酣,心类垂旒缀。嗟嗟文不绩,有学谩经济。逆行且倒施,犹幸舌未敝。月西黯蓬莱,城乌声更厉。借榻逢可人,度夜等匏系。履险复自笑,汨没信此世。愿逢阳明仙,餐霞度千岁。
https://shici.929r.com/shici/uTRp27bw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