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本避世,问之无姓字。
如何千载后,石室有人至。
道士本避世,问之无姓字。
如何千载后,石室有人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的道士,远离尘世的喧嚣,选择在深山中修行。诗人通过“避世”一词,强调了道士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决心。诗中的“问之无姓字”,进一步突出了道士的隐秘身份,他不为世人所知,仿佛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神秘存在。
接着,“如何千载后,石室有人至。”这一句则带有一种时间的跨度感,似乎在说即使过了千年,这位道士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修行之地,石室成为了他与外界唯一的联系。这种孤独与坚持,既是对道士个人品质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位隐士的形象,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它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在纷扰的世间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风涛潮汐未应虚,腹字那无径寸鱼。
海上老兵韦蠙褶,山中隐士竹翘书。
品泉石磴迎凉早,丸药春林坰露初。
婚嫁不关儿女累,却烦羔雁到庭除。
四壁图书自觉尊,不从人俗竞朝昏。
荒庭尚隐玄微子,素业应传洛诵孙。
农扈劝春同布谷,壸人争旦有清猿。
似闻椎髻能偕隐,操作常穿犊鼻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