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进学似登天,转觉文章畏后贤。
悔送隙光飞过鸟,记栽堂树小如椽。
科场次第门生出,教旨丁宁阁老传。
眼底功名非实地,任誇千佛与群仙。
中年进学似登天,转觉文章畏后贤。
悔送隙光飞过鸟,记栽堂树小如椽。
科场次第门生出,教旨丁宁阁老传。
眼底功名非实地,任誇千佛与群仙。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再用韵自述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中年时期求学经历的感慨,以及对后辈才子的敬畏之情。
首句“中年进学似登天”,生动地描绘了中年时求学之路如同攀登高峰,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接着,“转觉文章畏后贤”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年轻一代才子的敬佩和畏惧,暗示自己在学问上的进步似乎已至极限。
“悔送隙光飞过鸟,记栽堂树小如椽”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时间流逝比作飞过的鸟,强调了时光的宝贵和不可追回。同时,通过“堂树小如椽”的描述,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在学问上的成长过程,如同树木从小到大,逐渐壮大。
“科场次第门生出,教旨丁宁阁老传”两句,点明了诗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他不仅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学生,还得到了阁老(古代高级官员)的指导和传授知识,体现了他在学术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最后,“眼底功名非实地,任誇千佛与群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成就和价值不在于世俗的荣誉,而是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学问的追求。诗人以“千佛与群仙”来比喻高洁的境界,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中年时期的内心世界,既有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