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悲鸣霜扑地,将校宁甘泼寒戏。
熊旗引队柳营晓,大羽插腰生意气。
虎皮半捲并铁刀,臂鞲蜀锦团雕袍。
士不敢喘那敢骄,肃听号令惟所操。
撚弦唾手试弓刀,例物角花金碗的。
左军右军分两翼,簇簇飞星点红砾。
一麾白羽人肩摩,三军欢踊声鸣鼍。
教头喝赐谁最多,铁丝箭者无以过。
大风飞云歌汉歌,安得一箭开关河。
汉家君王自神武,边头将臣如卧虎。
觉吾目中无此虏,待射金牌大郎主。
石崖天齐勒碑颂,那知援笔无燕许。
边角悲鸣霜扑地,将校宁甘泼寒戏。
熊旗引队柳营晓,大羽插腰生意气。
虎皮半捲并铁刀,臂鞲蜀锦团雕袍。
士不敢喘那敢骄,肃听号令惟所操。
撚弦唾手试弓刀,例物角花金碗的。
左军右军分两翼,簇簇飞星点红砾。
一麾白羽人肩摩,三军欢踊声鸣鼍。
教头喝赐谁最多,铁丝箭者无以过。
大风飞云歌汉歌,安得一箭开关河。
汉家君王自神武,边头将臣如卧虎。
觉吾目中无此虏,待射金牌大郎主。
石崖天齐勒碑颂,那知援笔无燕许。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训练射箭的情景,充满了军事和民族的豪迈气概。诗人以其精湛的笔法,将士兵们严格的训练、英勇的气质,以及对命令的绝对服从展现得淋漓尽致。
“边角悲鸣霜扑地, 将校宁甘泼寒戏。”开篇便以边塞的荒凉和士兵们在严寒中进行训练的情景,营造了一种肃杀而坚毅的氛围。将校之所以能够甘于寂寞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对于军事训练有着不懈追求的态度。
“熊旗引队柳营晓,大羽插腰生意气。”熊旗和大羽都是军旗,象征着力量与威武,士兵们在柳营中进行训练,他们的意气风发,显示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虎皮半捲并铁刀,臂鞲蜀锦团雕袍。”这里描绘的是士兵们穿戴着虎皮战袍,手持铁刀,臂鞲上绣有蜀锦图案,这些装备和服饰不仅是实用的,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英勇与威严。
“士不敢喘那敢骄,肃听号令惟所操。”士兵们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有力量,而且要有自律之心,他们对号令的服从达到了极致,这种精神是军队纪律性的体现。
“撚弦唾手试弓刀,例物角花金碗的。”士兵们在训练中不仅要熟悉武器,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检验其性能,如撚弦、唾手试弓刀等,这些动作显示了他们对军事技能的精益求精。
“左军右军分两翼,簇簇飞星点红砾。”士兵们被分为左右两翼,他们如同星辰般散布在战场上,展现出一种整齐而有序的战斗力。
“一麾白羽人肩摩,三军欢踊声鸣鼍。”将领挥舞着白色的羽毛标志,士兵们则是欢呼雀跃,他们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这种场景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胜利。
“教头喝赐谁最多,铁丝箭者无以过。”这里描写的是训练中对表现出色的士兵进行奖励,他们中的佼佼者更是难以超越。
“大风飞云歌汉歌,安得一箭开关河。”诗人借用了大风飞云的壮观景象,以及古代英雄豪杰的气概,如同一支箭一般能够打开被困塞的河流,这是一种比喻,表达了士兵们在军事上的突破与成就。
“汉家君王自神武,边头将臣如卧虎。”这里赞颂了汉朝君主的英勇以及边疆将领的威猛,他们像睡着的老虎一样,充满力量和潜力。
“觉吾目中无此虏,待射金牌大郎主。”诗人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以及对于能够一箭命中的信心,这里的“金牌”可能是指射击比赛中的奖励,也可能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石崖天齐勒碑颂,那知援笔无燕许。”最后,诗人提到了在石崖上刻写的赞歌,但却感叹自己无法用笔墨来描绘这份壮丽,因为它超出了语言和文字所能达到的范围。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士兵训练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那种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比喻,将这种精神气质传达得淋漓尽致。
陇西李都尉,骁勇称将材。
提师浚稽山,一鼓单于摧。
步卒五千人,转战昏阴霾。
道穷矢亦尽,惜哉勇弗裁。
捐躯诚独难,大义岂不乖。
得当纵报汉,二心安可怀。
迢迢五原关,思归隔天涯。
遂使铁石心,化为土与埃。
终然没胡沙,竟为百世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