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乱世忧吁诗文阁;
死犹在客,家山寂寞拜王楼。
穷而后工,乱世忧吁诗文阁;
死犹在客,家山寂寞拜王楼。
这首挽诗《挽孙师郑》由晚清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杨圻所作,通过对孙师郑的追悼,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与对其生平的回顾。
首句“穷而后工,乱世忧吁诗文阁”,揭示了孙师郑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忧虑,创作出富有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里的“穷而后工”借用自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强调了在逆境中才能激发出更深层次的艺术创作。而“乱世忧吁诗文阁”则形象地描绘了孙师郑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以诗歌作为心灵的避风港,抒发对国家、社会的忧虑之情。
次句“死犹在客,家山寂寞拜王楼”,表达了孙师郑虽已离世,但其精神和作品仍被怀念。这里的“死犹在客”暗示了孙师郑的去世如同远行的旅人,虽然肉体已离去,但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依然存在,如同游子在外,心中永远挂念着故乡。“家山寂寞拜王楼”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情感,通过想象孙师郑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对着象征着其艺术成就的“王楼”(可能指其作品或艺术地位)进行默拜,表达了一种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艺术贡献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意象运用,不仅表达了对孙师郑个人的哀悼之情,也反映了对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艺术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探索。
来陪杖屦蹑孤峰,故老旁观叹二翁。
海上波平千里白,江东兵壮万旗红。
云开云合山头月,潮落潮生渡口风。
须约蒙庄老仙客,凭栏直下看龙宫。
衡阳古胜郡,齐民颇淳质。
富饶几维扬,朴静类高密。
易将诚心感,难以威势屈。
水宿亦安枕,岩扉不施荜。
太平得良守,条教尽归一。
人方乐简治,自为宜老佚。
穷通有定数,舒卷犹古帙。
深思已诣理,达观岂言物。
屡尝登宾阶,每许脱朝绂。
共谈海鹏志,不道塞马失。
金声发锵锵,宝肆容瑟瑟。
遂回岷山眼,未委瘴江骨。
赓咏酬真乐,聊以歌化日。
珷玞难重陈,黄玉似蒸栗。
关西不雨凡几城,孜孜谁独劳其情。
镇潼太守真贤明,驱车远有金沙行。
春空破碧幢高旌,东风环佩锵瑶琼。
溪翁不钓童不耕,隆隆千里讴歌声。
从容祷罢残霞横,莲花顶上微云生。
云兮云兮云莫停,霈然一洒尘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