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名字帝所识,三节在道已相望。
早晚鸣珂朝玉阙,朱衣正在殿中央。
先生名字帝所识,三节在道已相望。
早晚鸣珂朝玉阙,朱衣正在殿中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被帝王所熟知的先生,其道德品质高尚,令人敬仰。诗中提到的“三节”可能暗喻了先生在道义上的坚守与成就。诗人想象着这位先生早晚将佩戴金饰的马具(鸣珂)进入皇宫,朝见皇帝,身着红色官服(朱衣),站在朝廷的中心位置,象征着他的地位与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对理想人物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地位的追求。诗中的形象生动,情感饱满,体现了宋诗注重意境营造的特点。
掩朱弦、住听金缕。天涯同是羁旅。
多情记把香罗袖,残粉半粘荆树。还信否。
便忍道、石台暗寂春无主。分明间阻。
那睡鸭嘘云,翔鸳溜月,此际更休语。
人间世,谁识缄愁最苦。轻帆重解烟雨。
而今翻笑周郎误。挑剔寒缸寻谱。游倦处。
果因甚、亭亭瘦影如前度。无由寄与。
待谢却梅花,东风为我,吹梦过淮浦。
梅华畏高寒,独向江南发。
那知汴阳墅,青颗摘春月。
持之矜所无,归思动楚越。
愿君侑清樽,行恐新芳歇。
八月吴天觉早凉,翠丛初拆碎朱房。
繁枝欲卧不胜力,落片将飞犹是香。
西阁二年临昼梦,金刀一夕掩春芳。
栏边想像频回首,渐觉星垣迥汉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