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水调歌头·其一甲申春利州漕廨玩月闻琴和周炳仲韵》
《水调歌头·其一甲申春利州漕廨玩月闻琴和周炳仲韵》全文
宋 / 李曾伯   形式: 词  词牌: 水调歌头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

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

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

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

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

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

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水调歌头·其一》,是一篇描写夜晚听琴赏月的诗作。诗人借着夜晚的宁静和琴声,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享受。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太清"二字充满了道家追求的高洁与纯净,"谁幻出"则让人不禁思考这是何人所营造的仙境。

“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连自己所处之地也不复记得,只觉得凉爽的空气如同霜冻一般,穿透了衣衫。

“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这一句则是对世间万象的感慨,虽说表面上看似平常,但实则不同于通常的夜晚,连栖息在枝头的鸟儿也显得不安稳。

“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诗人虽然身处红尘,却能识破世间的幻相,只是在深夜中听着更鼓的声音,心境自有一番超然。

“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这里流露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与细腻观察之情,"最忺看"表明诗人对这份景致的专注与热爱,而"来竹底,上梅梢"则是对夜色中的竹林和梅花的描绘。

“几家朱户, 不如儿女醉蓬茅。”这一句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比喻,与其它家庭相比,诗人宁愿选择一种更为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就像儿童在蓬草丛中嬉戏一般。

“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这里则是对音乐的赞美与对世俗纷争的超越,"琴声三弄"表现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而不被世间的是非所累。

“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最后一句,则是对历史盛事的回味与个人情感的抒发。"长啸赋赤壁"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的策略讨论,而"有酒更无肴"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中简单享乐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夜晚听琴赏月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艺术与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历史的回味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一篇蕴含深意且富有哲理的好诗。

作者介绍
李曾伯

李曾伯
朝代:宋   字:长孺   号:可斋   籍贯:要亦戛戛异   生辰:1198年-1268年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江村夜泊

山拥孤城枕大江,数间草阁寄吟床。

月笼沙碛当窗白,风撼潮声拍枕凉。

黄叶萧萧人不寐,青灯耿耿夜初长。

云深老雁归何日,肠断蒹葭水一方。

(0)

续游十二首·其二

浪说鸧鹒疗妒方,笑他邢尹互迷藏。

神仙底事私奇服,姊妹犹然忌体香。

团扇风流何预嫂,绿翘冤抑况无郎。

能将栀子连诗赠,只有徐娘与谢娘。

(0)

题赐书楼旧钞本梁公九谏

九谏词犹在,文章震李唐。

安危资柱石,举废得津梁。

气挟雷霆厉,心争日月光。

名臣传表奏,应比赐书藏。

(0)

晋阳示诸牧令·其二

峻阪车能行,颠仆或平陆。

沧海舟能通,倾覆在浅渎。

前鉴诚非遥,历历骇心目。

展骥与割鸡,虚声莫驰逐。

星星火燎原,涓涓流盈谷。

弹琴不下堂,敢云治已肃。

百里风烟赊,千家耳目属。

置水可投书,削木可为牍。

片言勿轻弃,细事亦详鞫。

即小以寓大,慎哉为民牧。

(0)

故大学士刘统勋

从来举大事,要欲众志定。

小利亦何庆,小失亦何病。

阿逆之初叛,众论已纷竞。

统勋督陕甘,储需任所胜。

欲弃巴里坤,是殆乱军令。

治罪易廷桂,并令随军进。

五年大功成,释罪重从政。

赏罚寓经权顺应自取听。

十馀年黄阁,总兼部务仍。

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

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

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0)

己酉元日

三于郡国阅春正,二载龙飞戴圣明。

北极红云香篆暖,东风金水柳丝晴。

江湖卧处惊垂老,礼乐兴期问两生。

为负涓埃未归去,敝庐元有薄田耕。

(0)
诗词分类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诗人
林披 徐琦 查文徽 毛泽东 鲁迅 杜秋娘 周恩来 钱钟书 老舍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