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色百花庄,却羡花王喜向阳。
根自上林呈国色,味攒佳气见天香。
金茎露湛胭脂湿,玉树烟浮琥珀光。
莫道群芳君独擅,多君况复侍君王。
长安春色百花庄,却羡花王喜向阳。
根自上林呈国色,味攒佳气见天香。
金茎露湛胭脂湿,玉树烟浮琥珀光。
莫道群芳君独擅,多君况复侍君王。
这首诗描绘了御园中牡丹的华美与尊贵,诗人以牡丹为题,不仅赞美了牡丹的美丽与香气,更将其与皇家的荣光相联系,赋予了牡丹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首句“长安春色百花庄,却羡花王喜向阳”开篇即点出牡丹在百花之中犹如王者,特别喜爱阳光的特质,暗示了牡丹在春天盛开时的辉煌景象和它在花卉中的独特地位。
接着,“根自上林呈国色,味攒佳气见天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牡丹的生长环境和内在品质。上林,古代皇家园林,这里用来形容牡丹生长的环境极为优越,其花朵呈现出国色天香的美丽,不仅外表艳丽,还蕴含着高雅的气息。
“金茎露湛胭脂湿,玉树烟浮琥珀光”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丹在露水滋润下的鲜艳色泽,仿佛沾染了胭脂的湿润,而其枝叶在烟雾缭绕中闪烁着琥珀般的光泽,形象地展现了牡丹在特定环境下的绝美姿态。
最后,“莫道群芳君独擅,多君况复侍君王”表达了对牡丹的赞誉之情,并暗示了牡丹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更是皇家的宠儿,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尊荣。整首诗通过对牡丹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丽,也揭示了其内在的高贵气质,以及与皇家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诗人对牡丹的深深敬仰和赞美。
远山隐隐半欲没,近山巍巍高独出。
近山远山出没间,雾敛烟霏两明灭。
山南山北殷其雷,天雨欲来还不来。
馀辉倒映半岩赤,灵籁中含万壑哀。
萦回鸟道梯空去,忽有人家傍山住。
悬崖一道玉泉飞,小桥历历行人度。
愁心三叠江上山,世无燕许谁能赋。
嘉树何莞莞,方塘亦溶溶。
溪山幽胜处,中有夫子宫。
慨自孔孟殁,秦坑焰复红。
吾道殆欲熄,斯人如盲聋。
天未丧斯文,乃启洛水翁。
茫茫寻坠绪,恳恳开群蒙。
夫子振其后,超然盖世雄。
六籍重研究,心与往圣通。
长风扫阴翳,皦日行晴空。
明王旷不作,天下孰予宗。
䲭枭噪威凤,蜿蜒嘲神龙。
携持二三子,讲道空山中。
昕夕弦与颂,衿佩何雍容。
至今建溪上,断断驺鲁风。
乘鹥溘遐逝,声光赫无穷。
嗟予生已晚,慕道恒忡忡。
少壮不自力,倏觉头欲童。
兹晨款门墙,再拜涕沾胸。
九原如可作,执鞭以相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