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晚牛羊下,野荒凫雁肥。
雨脚度江远,日光映林微。泥深何堪纵步。
倚杖谩立苔矶。望极浦口云归。寒气透征衣。
断冰随浪楫,斜竹偃风扉。
江空岁暮,村深人迹还稀。
待霜桥梅破,茅堂酒暖,放船速客延暮晖。
山晚牛羊下,野荒凫雁肥。
雨脚度江远,日光映林微。泥深何堪纵步。
倚杖谩立苔矶。望极浦口云归。寒气透征衣。
断冰随浪楫,斜竹偃风扉。
江空岁暮,村深人迹还稀。
待霜桥梅破,茅堂酒暖,放船速客延暮晖。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邵亨贞的《红林檎近·其二》描绘了一幅冬日傍晚雨后初晴的乡村景象。首句“山晚牛羊下”,展现了傍晚时分,山间劳作的牛羊归家的画面,透露出宁静与祥和的气息。接着,“野荒凫雁肥”写出了野外环境的荒凉,但因雨后食物充足,野鸭大雁显得丰腴,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雨脚度江远,日光映林微”两句,通过“雨脚”和“日光”描绘了雨后的清新与温暖,远处的江面被雨水洗涤,阳光透过树林洒下微弱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
“泥深何堪纵步,倚杖谩立苔矶”则描绘了诗人因泥泞难行而停下脚步,倚杖站立在长满青苔的石矶上,流露出闲适与无奈的情绪。
“望极浦口云归,寒气透征衣”两句,诗人眺望远方,云彩渐散,寒气透过衣物,显示出冬日的寒冷,也寓含着对归家的期待。
接下来的“断冰随浪楫,斜竹偃风扉”描绘了江面冰块随波逐流,以及竹子在风中倾斜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冬季的冷寂。
最后,“江空岁暮,村深人迹还稀”两句,点明了时间已至岁末,村庄深处人烟稀少,更显孤独与寂静。诗人期待着冬霜过后,梅花绽放,茅屋酒暖,邀请客人共赏傍晚的余晖,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乡村的景色,情感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