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这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和边塞风光的诗,描绘了一场胜利凯旋的盛况。诗人通过“献凯日继踵”开篇,以强烈的动作和节奏传达出战争结束、凯旋的喜悦与激动情绪。
"两蕃静无虞"一句,表明边疆地区已经安宁,没有忧虑。"渔阳豪侠地"则勾勒出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而“击鼓吹笙竽”则是战争胜利后的庆祝场景,渲染出一种热烈的氛围。
接下来的“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两句,诗人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军队凯旋途经辽阔海洋和获得丰饶粮食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动人的胜利图景。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一句,则通过对比越国精美的罗网和楚地制作的兵器,强调了军队装备的精良和整齐。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展示,更是士气和军威的象征。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表达了统帅在胜利后权势与声望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情绪在古代战争中往往是领袖人物的写照,同时也是对其英勇和指挥才能的肯定。
最后,"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一句,则透露出了一种严酷的军纪与法制,即便是在胜利之后,对于任何质疑或讨论的声音都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古代军事统治下的严苛和权威。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胜利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粗犷与严酷,同时也折射出了古代社会对英雄主义和武力的崇尚。
禁门留骑吹,内省正衣冠。
稍辨旗常色,尚闻钟漏残。
九天炉气暖,六月玉声寒。
宿雾开霞观,晨光泛露盘。
致君期反朴,求友得如兰。
政自同归理,言成共不刊。
准绳临百度,领袖映千官。
卧鼓流沙静,飞航涨海安。
尽规酬主意,偕赋代交欢。
雅韵人间满,多惭窃和难。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
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
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
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
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
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
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
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
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
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