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往来久,何事又东行。
路指扶桑迥,杯浮碧海轻。
归心渺云影,灵呗杂涛声。
后夜遥相念,茫茫月共明。
神京往来久,何事又东行。
路指扶桑迥,杯浮碧海轻。
归心渺云影,灵呗杂涛声。
后夜遥相念,茫茫月共明。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䞇所作的《送僧归日东》。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僧人归往东方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远方的无限遐想。
首句“神京往来久,何事又东行”,诗人回顾与僧人共同度过的时光,表达了对僧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接着,“路指扶桑迥,杯浮碧海轻”两句,以“扶桑”象征东方,以“碧海”形容大海的辽阔,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对比,展现了僧人旅途的遥远与艰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忧虑。
“归心渺云影,灵呗杂涛声”描绘了僧人在归途中所见所闻的景象,云影飘渺,涛声阵阵,仿佛僧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的和谐共鸣,也体现了诗人对僧人旅途平安的祈祷与祝福。
最后,“后夜遥相念,茫茫月共明”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思念之情,即使在遥远的夜晚,诗人的心与僧人同在,共赏同一轮明月,这份情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显得格外深沉而真挚。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友情的深厚,也蕴含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远方的向往与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送别之作。
仲冬十一月,三峨岭头百丈雪。
春风二月天,三峨峡中百道泉。
山僧住山不论岁,手爇松枝令江沸。
未解泉能雪如白,且夸雪与泉同味。
是雪为泉人尽知,煮泉煮雪从汝为。
第探此雪真面目,记取高秋未结时。
有一冠貂蝉,白晰美眉姿。
皎如张文成,不愧帝者师。
元厦将就倾,良禽择其枝。
一见寄帷幄,再见参鼎司。
是吐无不倾,灼灼若蓍龟。
峻往鲜回互,巧者能间之。
终藉帝恩深,归魄于山陲。
荣名施后代,百世永不隳。
昔我栖兹阁,兹阁临广池。
澄月激文波,滟滟破帘帷。
揽衣起彷徨,恍然见三垂。
皎镜中天悬,万玉正参差。
下有振屧声,故人谼中来。
屧声一何厉,语笑何柔怡。
为我标来玉,比德良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