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盘腻手香蝉委,红粉轻调。
画的轻描,直得春魂为尔销。
道书偏怪郎耽读,百幅霞绡。
十斛龙膏,何必蓬山访碧桃。
八盘腻手香蝉委,红粉轻调。
画的轻描,直得春魂为尔销。
道书偏怪郎耽读,百幅霞绡。
十斛龙膏,何必蓬山访碧桃。
这首《采桑子》(其三)是清代词人陈维崧为汪蛟门舍人题画册十二帧所作。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画册中的女子形象,通过“八盘腻手香蝉委,红粉轻调”两句,展现了女子手部的细腻与香气,以及她轻柔地调弄着红粉妆容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温婉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画的轻描,直得春魂为尔销”则进一步渲染了女子的美丽,仿佛连春天的灵魂都被她的美貌吸引,为之倾倒。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女子的绝世风姿,也体现了词人对美的极度赞美和向往。
接下来,“道书偏怪郎耽读,百幅霞绡”两句,似乎在暗示画册中不仅有女子的形象,还有道家的元素,以及男子对这些内容的痴迷。这里“耽读”一词,生动地刻画了男子沉醉于阅读道书的状态,而“百幅霞绡”则可能象征着画册中的丰富内容或女子的服饰,与道家文化相映成趣。
最后,“十斛龙膏,何必蓬山访碧桃”两句,以“龙膏”比喻珍贵的油彩或颜料,表达了对画作精美程度的高度赞赏。同时,通过对比“蓬山访碧桃”的典故,即寻找仙界的碧桃,暗喻了对画中女子美好形象的追求,以及对艺术之美的无限向往。整首词在赞美艺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女洒竹泪,尽是心中血。
精诚著于物,千载犹不灭。
当时从南巡,岂少稷与契。
奈何比孤累,匍匐阳城谒。
皇英独何人,风泉共幽咽。
可怜女子心,慷慨男儿烈。
湘水流不断,谁道恩情绝。
何时见归来,续君远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