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方醉秦,于燕复何有。
遂令国士心,取亡由匕首。
剑术岂云疏,生劫仅差后。
报韩奋铁锥,当年能中否。
博浪尚可逃,绕柱那可走。
得失论英雄,易水应悲吼。
天帝方醉秦,于燕复何有。
遂令国士心,取亡由匕首。
剑术岂云疏,生劫仅差后。
报韩奋铁锥,当年能中否。
博浪尚可逃,绕柱那可走。
得失论英雄,易水应悲吼。
这首清代诗人何凌汉的《荆卿故里》以荆轲刺秦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这位刺客的敬仰与感慨。首句“天帝方醉秦”暗喻秦始皇的暴政如同天帝沉迷于酒色,忽视了燕国的威胁。接下来的“遂令国士心,取亡由匕首”揭示了荆轲作为国士,为了燕国的存亡,选择了以匕首行刺的方式。
诗中“剑术岂云疏,生劫仅差后”赞扬荆轲剑术高超,虽未成功,但已非常接近目标。随后的“报韩奋铁锥,当年能中否”提及博浪沙事件,暗示荆轲在博浪沙的刺杀虽然逃脱,但未能真正击杀秦始皇。
最后两句“博浪尚可逃,绕柱那可走”对比了博浪沙的逃脱与秦宫中的无处可逃,表达了对荆轲命运的惋惜。全诗以“得失论英雄,易水应悲吼”作结,认为成败并不能衡量英雄,荆轲在易水诀别的悲壮场景,足以让人心生哀悼。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荆轲事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生死豪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