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洽林泉赏,端居意绪闲。
阶兰差可掇,庭桂即堪攀。
风扫留宾榻,云来傍舍山。
居然松菊主,堪作挂冠还。
偶洽林泉赏,端居意绪闲。
阶兰差可掇,庭桂即堪攀。
风扫留宾榻,云来傍舍山。
居然松菊主,堪作挂冠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新建成的草堂环境及其内心的宁静与自在。首句“偶洽林泉赏”,点明了诗人偶然间在林泉间寻得赏心悦目的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偶然发现的惊喜。接着,“端居意绪闲”一句,展现了诗人在此地居住时心境的平和与悠闲,暗示了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
“阶兰差可掇,庭桂即堪攀”两句,以“阶兰”和“庭桂”为喻,不仅描绘了草堂周围生长着美丽的兰花和桂花,更寓意着诗人所处环境的美好与高雅。兰花象征着高洁,桂花则代表了清幽,两者并提,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诗人品格的高洁与追求。
“风扫留宾榻,云来傍舍山”描绘了草堂周围的自然景观与动态美。微风吹过,似乎留下了主人接待客人的榻位;白云飘来,依傍着草堂附近的山峦,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氛围。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元素,进一步烘托了草堂环境的静谧与和谐。
最后,“居然松菊主,堪作挂冠还”表达了诗人对草堂生活的满意与向往,将自己比作“松菊主”,意味着他如同松树和菊花一样,独立于世俗之外,享受着自然与内心的自由。同时,“堪作挂冠还”则暗示了诗人可能曾有过官场生涯,现在选择回归自然,过上隐逸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深深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草堂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
汉朝名臣有傅伯,谏诤由来犯颜色。
兰台下笔不自休,义阳封侯勇无敌。
石渠昨者承明直,虎符今为二千石。
邀我请赋草堂诗,草堂欲归那可得。
太行之上无高山,济水之外无清源。
闻君筑居山水际,清高正为君家言。
上有无心之云出幽谷,下有劲节之竹森寒玉。
四邻空地犹几许,容我东西一茅屋。
冠盖如云笑别时,亦知陈迹易伤悲。
归来未似钟山醉,零落多于邺下诗。
人事可怜驹过隙,秋风几许鬓成丝。
何须更听山阳笛,欲近西州涕自垂。
雪霜载涂春欲晞,江流水驻君北归。
南方遐夐久共住,可怜不及双凫飞。
屈指朝廷士,谁能望素风。
贤良方正举,父子弟兄同。
鄙谚黄金贵,愚儒白首穷。
今看一战霸,信有万夫雄。
官秩南宫峻,天文右掖通。
埙篪谐大雅,鸿鹄起层空。
帝予夸乡乐,民怀济物功。
吴人真得虎,汉守去凭熊。
山势端临北,江流正直东。
遥知子牟意,故在九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