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游双鹫思微茫,梵落平堤慧日长。
石鼎摇青浮贝动,金砂含翠断台荒。
晴回觉海探龙藏,雪满祇园过佛堂。
可是袈裟垂巨石,几人乞得度迷方。
偶游双鹫思微茫,梵落平堤慧日长。
石鼎摇青浮贝动,金砂含翠断台荒。
晴回觉海探龙藏,雪满祇园过佛堂。
可是袈裟垂巨石,几人乞得度迷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南华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偶游双鹫思微茫”,以“偶游”二字开篇,透露出诗人是偶然间来到此地,心中思绪飘渺不定。接着“梵落平堤慧日长”,将寺庙比作梵天之落,平堤之上,智慧的日光悠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石鼎摇青浮贝动,金砂含翠断台荒。”这两句细致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石鼎在青色中摇曳,仿佛贝类在水中轻轻浮动;金砂中蕴含着翠绿,断台荒凉,却依然透露出历史的痕迹和庄严的气息。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寺庙的静谧与历史的沧桑。
“晴回觉海探龙藏,雪满祇园过佛堂。”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寺庙的探索与感悟。晴朗的日子里,诗人仿佛在广阔的觉海中探寻龙藏,寓意着在精神的海洋里寻找智慧的宝藏;雪满的祇园,他穿过佛堂,象征着在寒冷中寻求温暖与光明,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与追求。
最后一句“可是袈裟垂巨石,几人乞得度迷方。”以袈裟垂挂于巨石之上为喻,暗示佛法如同垂挂的袈裟,能够指引人们走出迷茫。然而,能真正获得佛法引导的人却是少数,强调了佛法的珍贵与不易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南华寺及其所代表的佛教文化的独特感悟。
轩昂气宇要争先,及早乘时痛著鞭。
翻转江皋千顷浪,灵苗从此秀桑田。
莫年爱山心,已作铁样顽。
晨光与意会,起行适沧湾。
峡深石固削,水落树自闲。
腕中百斛力,屋底声潺潺。
人生天地间,宾鸿自来去。
岁晚洲渚空,稻粱适归趣。
秋风在羽翮,吾宁且高举。
老倒商山翁,为人作师傅。
二疏于此时,都人壮归路。
登车一慷慨,堕甑谁复顾。
黄金寿故人,不为乡曲誉。
明朝间其馀,曲糵最先务。
径醉无缺供,馀欢话情愫。
贤愚贵通达,父子无悔悟。
先人有弊庐,衣食不足虑。
此道今寂寥,寄声谢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