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溪明素色,波月正潆洄。
溯洄当月夜,清影曳高桅。
舟入银河去,人疑雪夜来。
野鹭惊还宿,林乌止复猜。
水山同一照,烟树两难裁。
临流山意落,击楫水光开。
渔歌深入浦,耳外独徘徊。
所谓伊人者,此际亦悠哉。
幽溪明素色,波月正潆洄。
溯洄当月夜,清影曳高桅。
舟入银河去,人疑雪夜来。
野鹭惊还宿,林乌止复猜。
水山同一照,烟树两难裁。
临流山意落,击楫水光开。
渔歌深入浦,耳外独徘徊。
所谓伊人者,此际亦悠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于幽溪的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月光、水面、舟影、山色、鸟鸣等自然景象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首句“幽溪明素色”,点明了地点和时间,幽静的溪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纯净,为整幅画面奠定了基调。接下来,“波月正潆洄”进一步描绘了水面与月光相互映照的动态美,涟漪轻漾,月影摇曳,生动而富有诗意。
“溯洄当月夜,清影曳高桅”两句,通过行舟的动作,将读者带入到月夜行船的情境中。月光下的身影在高高的桅杆上轻轻摇曳,既表现了行舟的动态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舟入银河去,人疑雪夜来”运用了浪漫的比喻手法,将幽溪比作银河,行舟仿佛穿梭于星河之间,而诗人则仿佛从遥远的雪夜而来,增添了神秘与梦幻色彩。
“野鹭惊还宿,林乌止复猜”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灵在月光下的反应,野鹭被舟声惊起后又重新归宿,林中的乌鸦停止了猜疑,这些细节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切观察与感悟。
“水山同一照,烟树两难裁”将水面上的倒影与山色融为一体,烟雾缭绕的树木难以分辨是实是虚,营造出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美感。
“临流山意落,击楫水光开”通过行舟的动作,展现了水面上的光影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与赞美。
最后,“渔歌深入浦,耳外独徘徊”以渔歌作为收尾,不仅呼应了开头的幽溪,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整个画面在和谐与宁静中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超脱,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明明储后,冲默其量。徘徊礼乐,优游风尚。
微言外融,几神内王。就日齐晖,仪云等望。
本茂条荣,源澄流洁。汉称间平,周云鲁卫。
咨我藩华,方轶前轨。秋日在房,鸿雁来翔。
寥寥清景,霭霭微霜。草木摇落,幽兰独芳。
眷言淄苑,尚想濠梁。既畅旨酒,亦饱徽猷。
有来斯悦,无远不柔。
眇默轨路长,憔悴征戍勤。
昔迈先徂师,今来后归军。
振策眷东路,倾侧不及群。
息徒顾将夕,极望梁陈分。
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
丘垄填郛郭,铭志灭无文。
木石扃幽闼,黍苗延高坟。
惟彼雍门子,吁嗟孟尝君。
愚贱同堙灭,尊贵谁独闻。
曷为久游客,忧念坐自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