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妆客到,卖花人到,都说何郎如粉。
兰缸焰里乍偷看,几欲赐、闺中汤饼。
呼郎新字,怪郎新字。抄袭眉山因怎。
鸳鸯社里面分题,才信道、才名相称。
催妆客到,卖花人到,都说何郎如粉。
兰缸焰里乍偷看,几欲赐、闺中汤饼。
呼郎新字,怪郎新字。抄袭眉山因怎。
鸳鸯社里面分题,才信道、才名相称。
这首《鹊桥仙》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董以宁为祝贺苏轼(华子瞻)的婚事所作。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婚礼当天的场景与氛围,充满了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愿。
“催妆客到,卖花人到”,开篇即描绘出婚礼热闹的景象,宾客纷至沓来,花香四溢,预示着喜庆与祥和。接着,“都说何郎如粉”一句,巧妙地将新人比作美如画卷中的何郎,赞美他们的美貌与和谐。
“兰缸焰里乍偷看,几欲赐、闺中汤饼”,在烛光摇曳的温馨氛围中,新郎新娘相对而视,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余下他们两人的甜蜜与幸福。这里不仅描绘了婚礼的浪漫,也寄托了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呼郎新字,怪郎新字。抄袭眉山因怎”,这一句则巧妙地融入了苏轼的文学成就,暗示新郎与苏轼的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表达了对新郎才华的赞赏。同时,“抄袭眉山”也暗含了对新郎文采飞扬的期待。
“鸳鸯社里面分题,才信道、才名相称”,最后两句将新郎比作鸳鸯社中的才子,与新娘共同创作,才情相配,寓意新人不仅在生活上相得益彰,在精神层面也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婚礼的喜庆与浪漫,更蕴含了对新人美好生活的深深祝福,以及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