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一衲子,幼习曹溪禅。
驻锡京都寺,所识皆貂蝉。
群誇梵行清,自许六度坚。
须眉皓且苍,僧腊已有年。
一朝染病卧,忖度难期痊。
爰命使持书,报诸檀越人。
云於某某日,当示寂灭焉。
古有立亡者,吾身岂不然。
至期众俱集,相对泪涌泉。
法师今涅槃,谁示指月传。
师云无去住,努力自勉旃。
众皆长跪候,白日不俄延。
久之期已过,犹然坐法筵。
求死不可得,反觉生可怜。
呜呼好名人,睹此当悔迁。
曾闻一衲子,幼习曹溪禅。
驻锡京都寺,所识皆貂蝉。
群誇梵行清,自许六度坚。
须眉皓且苍,僧腊已有年。
一朝染病卧,忖度难期痊。
爰命使持书,报诸檀越人。
云於某某日,当示寂灭焉。
古有立亡者,吾身岂不然。
至期众俱集,相对泪涌泉。
法师今涅槃,谁示指月传。
师云无去住,努力自勉旃。
众皆长跪候,白日不俄延。
久之期已过,犹然坐法筵。
求死不可得,反觉生可怜。
呜呼好名人,睹此当悔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僧临终前的场景,充满了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对生死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他面对死亡时的平静与超脱。
诗中提到的“一衲子”即为僧人,他从小在曹溪禅宗学习,驻锡于京都寺庙,与众多贵族相识,显示了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然而,他并未被世俗的荣华所迷惑,而是坚守着清净的梵行和对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坚持。
当僧人染病卧床,预感难以痊愈时,他以书信告知信徒,表明自己即将涅槃。他引用古语“古有立亡者”,暗示自己也有可能实现这一奇迹,体现了他对佛法深信不疑的态度。
在僧人去世的那一天,众信徒聚集在他的身边,泪水如泉涌出,表达对他的不舍与哀悼。僧人临终前的遗言“无去住”,意指他已超越了生死的束缚,鼓励众人自勉。然而,尽管时间已过,僧人仍安然坐在法座上,表现出对生命的留恋与对死亡的超然态度。
最后,诗人感慨于这位名僧的离去,提醒读者在面对生死时应有所反思,表达了对僧人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的期待。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佛教徒对生死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