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握丹毫经两考,已悲青冢送三归。
黄花明月秋来好,醉却胸中是与非。
方握丹毫经两考,已悲青冢送三归。
黄花明月秋来好,醉却胸中是与非。
这首诗《试院呈同事(其二)》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方握丹毫经两考,已悲青冢送三归”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感慨,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深切体会。接下来的“黄花明月秋来好,醉却胸中是与非”两句,则以自然景色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首句“方握丹毫经两考”,“丹毫”常指书写工具,这里借指笔墨,暗示诗人正处在考试或书写工作之中,经历了两次考核或考验。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在学术或官场上的努力与成就,也隐含着对过往辛勤付出的回顾。
次句“已悲青冢送三归”,“青冢”通常指古代帝王或名人的陵墓,这里可能象征着逝去的时光、往昔的辉煌或是某些重要人物的离世。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后两句“黄花明月秋来好,醉却胸中是与非”,转而描绘了一幅秋夜美景:黄花(菊花)在月光下绽放,秋风送爽,景色宜人。诗人在此情境下,似乎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自然之美中,内心得到了某种解脱。这里的“醉”并非实指饮酒之醉,而是心灵的沉浸与释放,是对是非得失的一种超脱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内心的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个人经历、时间流转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境界。
毖彼明泉,馥矣芳荑。扬晔神皋,澄清灵溪。
灼灼吾秀,徽美是谐。誉必德昭,志由业栖。
憩凤于林,养龙在泉。舍潜就跃,假云翔天。
饪以味变,台以明宣。言辞戚朝,聿来鼎藩。
昔尔同事,谓予偕征。暌合无朕,聚散有情。
我端北署,子腾南溟。申非授乖,饮泪凄声。
缅邈荆巫,杳翳江湍。三千既旷,繇役实难。
想像微景,延伫音翰。因云往情,感风来叹。
寝处燕说,指辰忌薄。仳离未几,节至采获。
静念霜繁,长怀景落。人道分虑,前期靡托。
视听易狎,冲用难本。违真一差,顺性谁卷。
颜子悔伤,蘧生化善。心愧虽厚,行迷未远。
平生结诚,久要罔转。警掉候风,侧望双反。
《赠从弟弘元诗》【南北朝·谢灵运】毖彼明泉,馥矣芳荑。扬晔神皋,澄清灵溪。灼灼吾秀,徽美是谐。誉必德昭,志由业栖。憩凤于林,养龙在泉。舍潜就跃,假云翔天。饪以味变,台以明宣。言辞戚朝,聿来鼎藩。昔尔同事,谓予偕征。暌合无朕,聚散有情。我端北署,子腾南溟。申非授乖,饮泪凄声。缅邈荆巫,杳翳江湍。三千既旷,繇役实难。想像微景,延伫音翰。因云往情,感风来叹。寝处燕说,指辰忌薄。仳离未几,节至采获。静念霜繁,长怀景落。人道分虑,前期靡托。视听易狎,冲用难本。违真一差,顺性谁卷。颜子悔伤,蘧生化善。心愧虽厚,行迷未远。平生结诚,久要罔转。警掉候风,侧望双反。
https://shici.929r.com/shici/2YIzZFB.html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邈矣大昧,造化明明。物以曲全,人以直生。
类聚百族,群分万形。员渊挺隋,方川吐琼。
蔼蔼洪族,天禄攸蕃。神绥厥本,道裕其源。
条有丰叶,波无辍澜。烈风时播,芳响世繁。
曰繁曰赜,载德于兹。克文克敏,乃惠乃慈。
遵彼洪流,薄言咏之。好是神契,聊与之期。
仁勇同宅,文武相纷。王谓御事,谁抚上军。
于时翻飞,虎啸江汶。式遏不虞,俾也无尘。
三代既远,直道垂音。非齿焉尚,非德孰钦。
赞仰自古,鲜曰在今。匪唯形交,殷荐其心。
心以殷荐,分以道成。祗服惠顾,畴此深情。
亦有芳讯,薄载其诚。岂无春晖,兹焉可荣。
大道易闻,崇轨难袭。孰云匪衍,咎吝尤集。
敢谢不佞,栖山自戢。临篇焉愧,德輶辞辑。
翩彼日月,逝犹骇电。朝华未厌,夕风已扇。
诗亦有悲,无几相见。怀德叹心,于焉东眷。
平津晚贡,贡公后徽。陟彼玉阶,黄发来升。
灵卉三秀,芳草秋兴。唯颐清神,福禄是膺。
《答吴王上将顾处微诗》【魏晋·陆云】邈矣大昧,造化明明。物以曲全,人以直生。类聚百族,群分万形。员渊挺隋,方川吐琼。蔼蔼洪族,天禄攸蕃。神绥厥本,道裕其源。条有丰叶,波无辍澜。烈风时播,芳响世繁。曰繁曰赜,载德于兹。克文克敏,乃惠乃慈。遵彼洪流,薄言咏之。好是神契,聊与之期。仁勇同宅,文武相纷。王谓御事,谁抚上军。于时翻飞,虎啸江汶。式遏不虞,俾也无尘。三代既远,直道垂音。非齿焉尚,非德孰钦。赞仰自古,鲜曰在今。匪唯形交,殷荐其心。心以殷荐,分以道成。祗服惠顾,畴此深情。亦有芳讯,薄载其诚。岂无春晖,兹焉可荣。大道易闻,崇轨难袭。孰云匪衍,咎吝尤集。敢谢不佞,栖山自戢。临篇焉愧,德輶辞辑。翩彼日月,逝犹骇电。朝华未厌,夕风已扇。诗亦有悲,无几相见。怀德叹心,于焉东眷。平津晚贡,贡公后徽。陟彼玉阶,黄发来升。灵卉三秀,芳草秋兴。唯颐清神,福禄是膺。
https://shici.929r.com/shici/mDsBQrG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