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要大班,有钱时方能做得;
何嫌小戏,居乡下莫去认真。
亦要大班,有钱时方能做得;
何嫌小戏,居乡下莫去认真。
这首诗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探讨了人生中的选择与价值观念。前两句“亦要大班,有钱时方能做得;何嫌小戏,居乡下莫去认真。”通过对比“大班”(可能指大型活动或重要场合)和“小戏”(小型娱乐或日常琐事),表达了在不同情境下对事物态度的差异。这里,“大班”象征着社会地位、财富或重要性,而“小戏”则代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诗人指出,人们往往在拥有资源(如金钱)时更愿意参与“大班”的活动,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待“小戏”则显得不够认真或不屑一顾。
后两句“每年做人戏,今年做木戏,自拟”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这里,“人戏”可能指的是人为制造的、精心策划的活动或表演,“木戏”则可能是比喻性的说法,暗示那些看似无意义或平凡的日常活动。诗人提出,无论每年如何安排这些活动,今年选择的是“木戏”,即选择了一种更为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或活动,这需要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决定(“自拟”)。这种选择可能反映了对生活本质的追求,或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繁忙或复杂生活中找到平衡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价值观和选择,鼓励读者思考生活的真实意义,并在忙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