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弃清明乐隐居,特因景范面鸳湖。
观澜兴罢春风软,濯足歌残夜月孤。
照貌不须临玉镜,洗心常得近冰壶。
几回鱼跃鸢飞际,识破中庸率性图。
非弃清明乐隐居,特因景范面鸳湖。
观澜兴罢春风软,濯足歌残夜月孤。
照貌不须临玉镜,洗心常得近冰壶。
几回鱼跃鸢飞际,识破中庸率性图。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题景范庐》,通过描绘景范庐周围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在此地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
首联“非弃清明乐隐居,特因景范面鸳湖”,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并非为了逃避尘世而选择隐居,而是因为被景范庐及其周围的美景所吸引。这里“清明”不仅指天气的清朗,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纯净。“鸳湖”则为景范庐所在的湖水,以鸳鸯双栖的意象,暗示了环境的和谐与美好。
颔联“观澜兴罢春风软,濯足歌残夜月孤”,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此地的活动与感受。在观览湖水之后,春风拂面,让人心情舒畅;夜晚时分,诗人洗足于湖边,吟唱着歌谣,月光下的湖面显得格外孤寂。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起伏与内心的平静。
颈联“照貌不须临玉镜,洗心常得近冰壶”,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修养的追求。这里的“玉镜”和“冰壶”都是用来形容高洁、纯净的事物,诗人认为自己内心的纯净无需借助外物来映照,只要保持内心的清洁,就能接近这种高洁的状态。
尾联“几回鱼跃鸢飞际,识破中庸率性图”,最后两句通过自然界中的鱼跃鸢飞现象,引申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人在这里提到的“中庸”和“率性”,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中庸”强调的是适度、平衡的生活态度,“率性”则是指遵循本性、不做违心之事。这两句话暗示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象,领悟到了如何在生活和道德上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万丈融峰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
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
螺簇山低青点点,线拖远水白迢迢。
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彫。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
猥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
雷向池中兴雨泽,鸟于窗外奏箫韶。
游人未必长居此,暂借禅房宿两宵。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
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
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
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
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
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
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
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
软饱趁几馀,敲吟兴无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