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茶檐下坐,竹影压精庐。
不去窗前草,非关乐读书。
烹茶檐下坐,竹影压精庐。
不去窗前草,非关乐读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句“烹茶檐下坐”,开篇即点明了活动的地点和方式——在屋檐下烹煮香茗,这一动作既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也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番静谧的体验。接着,“竹影压精庐”一句,以竹影投射在精致的小屋上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充满诗意的氛围。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此处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暗含了诗人对品格的追求。
“不去窗前草”,这一句转折,似乎是在说,窗外的青草并未让诗人分心,反而更加专注地沉浸在眼前的活动中。这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自足的体现。最后,“非关乐读书”,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状态并非源于对书本知识的渴求,而是出于对当下这一刻的纯粹享受和内心的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和谐与内心宁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体悟。
呼舟越洪涛,笑识江南山。
此行为子来,正拟一笑欢。
相逢不忍别,丘壑同跻攀。
如何舍我去,使我心悁悁。
子实名家后,翰墨素所便。
老农虽自谓,念子安知田。
世故亦已足,扰扰徒自怜。
天寒岁且尽,趣驾扁舟还。
造物閟灵境,灵山隐仙躅。
丹成自飞升,何用驾鸾鹄。
举手金沙岭,片石聊寄足。
至今锁烟扉,气象钟清淑。
井池丹药就,千载湛寒绿。
我来春雨馀,溢水涨幽谷。
琤琤落环佩,细细响琴筑。
黄冠六七辈,一一道机熟。
余师本缁流,游走遍四渎。
初明大乘禅,锋辨谁敢触。
升堂猛虎跪,诸方狐鼠伏。
晚乃思长生,师许隶宝箓。
时登玉虚殿,叨迎御舆服。
俯仰能几时,世事有反覆。
萧然坐空岩,复理旧松竹。
却谈京洛梦,感慨气填腹。
人生梦幻耳,何必苦拘束。
期师谢冠裳,复见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