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济一世,富贵当崇高。
运会苟不逢,引身入蓬蒿。
良田及美宅,诚免苦身劳。
既非先世遗,求致宁非叨。
吾鄙《乐志论》,陈酒烹豚羔。
虽愈乾没徒,未为肥遁豪。
不见陈元龙,床下卧此曹。
大功济一世,富贵当崇高。
运会苟不逢,引身入蓬蒿。
良田及美宅,诚免苦身劳。
既非先世遗,求致宁非叨。
吾鄙《乐志论》,陈酒烹豚羔。
虽愈乾没徒,未为肥遁豪。
不见陈元龙,床下卧此曹。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鼐所作的《书乐志论后》。诗中探讨了人生追求的真谛与价值,以及在不同境遇下的选择与态度。
首句“大功济一世,富贵当崇高”,表达了对伟大功业和高尚生活的向往,认为能够造福社会、达到富贵地位是人生的理想追求。接着,“运会苟不逢,引身入蓬蒿”则指出,如果时机不顺,便应退隐山林,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理念。
“良田及美宅,诚免苦身劳”强调了物质条件对于减轻生活负担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这些并非追求的最终目的。“既非先世遗,求致宁非叨”则提出了疑问,是否通过继承或努力获得的财富与地位,都只是偶然的幸运而非真正的成就。
“吾鄙《乐志论》,陈酒烹豚羔”表明诗人对《乐志论》这一论述的不屑,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享受,而应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虽愈乾没徒,未为肥遁豪”这句话,诗人表达了对那些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行为的批判,同时强调了坚守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最后,“不见陈元龙,床下卧此曹”以历史人物陈元龙为例,讽刺那些为了权势地位而丧失人格尊严的人,强调了保持个人品格和道德操守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深刻地探讨了人生价值、道德修养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