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晓岫矗新青,几暇时临翠辇停。
为谒空王瞻月相,却教飞盖傍云扃。
风铃常转莲花藏,贝叶閒披金字经。
试问奏章陈积否,隔林行漏已泠泠。
雨馀晓岫矗新青,几暇时临翠辇停。
为谒空王瞻月相,却教飞盖傍云扃。
风铃常转莲花藏,贝叶閒披金字经。
试问奏章陈积否,隔林行漏已泠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登临静明园古华严寺的所见所感。首句“雨馀晓岫矗新青”以清新之笔勾勒出雨后山色的清新与生机,仿佛晨曦中的山峰在雨水的洗礼下更显青翠欲滴。接着,“几暇时临翠辇停”则以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悠闲地在翠绿的车驾旁驻足欣赏的雅致。
“为谒空王瞻月相,却教飞盖傍云扃”两句,通过“空王”这一佛教用语,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寺庙的庄严与神秘。诗人不仅亲自拜谒,还特意靠近云门,似乎在寻求更深的禅意体验。
“风铃常转莲花藏,贝叶閒披金字经”描绘了寺庙内宁静祥和的氛围,风铃的轻响与经文的诵读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莲花藏与金字经分别代表了佛教的教义与经典,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最后,“试问奏章陈积否,隔林行漏已泠泠”则以一个问句收尾,既是对寺内日常事务的关注,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感知。林间的漏声,既是时间的象征,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深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静明园古华严寺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仲夏暑方壮,游子巾柴车。
崖断眇空旷,遂造群仙居。
阔步烟霭外,追凉晚风馀。
泉声远逾响,猿挂时相呼。
仙人翔寥廓,曾不念故庐。
苍珉礼斗处,往往闻笙竽。
我复恣云卧,悠然隘寰区。
妄念鼓不作,长啸聊虚徐。
力田胜巧宦,燕息自超然。
懒觑竹素书,俯仰丘壑间。
时时过祇园,亦复舞胎仙。
偶然得欢趣,举觞望青天。
六凿自无竞,歘见象帝先。
羲皇隔晨炊,坐见淳风还。
磨蚁不少留,鼎鼎遂百年。
但得会心侣,相对两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