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
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
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
共欣物华鲜,已忘沧桑异。
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
大吏正招徕,流民何异地。
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
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
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
共欣物华鲜,已忘沧桑异。
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
大吏正招徕,流民何异地。
这首诗描绘了从苏州郊外进入江南地区的情景,展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景象。前四句“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描绘了从郊外到城市边缘的田园风光,农人在田间劳作,简陋的茅屋点缀其间,远处的姑苏城隐约可见,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接下来的“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描述了进入城市后,街道上车马喧嚣,金阊(指苏州的繁华区域)的热闹景象,市肆中传来阵阵音乐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欢乐的氛围。
“共欣物华鲜,已忘沧桑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人们共同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富馈赠,忘记了过去的沧桑变化,体现了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与满足。
最后,“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大吏正招徕,流民何异地。”描绘了船只载着孩童返回家乡,道路上悬挂着劝农的告示,地方官正在积极招揽流民,展现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治理的有序性,传递出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治理的感悟与期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冰弦停拨,闲愁暗绕。记良宵、隔水声度。
翠袖红楼,把碧玉、殷勤重谱。袅馀音、低徊如诉。
一天凉月,一江冷露。渺微波、盈盈修阻。
倩得荆关,为写出、那时情绪。却还愁、小红生妒。
清秋院落初晴暮,烟散尽、天如洗。
残蝉乍歇,暗蛩时度,月来犹未。
文簟舒波,晶帘卷玉,安排焦尾。
料纤阿幽独,姮娥淡□,尚迤逦、沧溟底。
几曲阑干遍倚。漏沉沉、凉添秋袂。
香吹老桂,露溥修竹,绛河垂地。
佳茗徐斟,水沈细爇,素弦重理。
正天风浩浩,银云栉栉,□冰轮起。